张效雄 每周一篇心灵鸡汤 中秋是一个浪漫的节日

中秋是一个浪漫的节日


中秋是一个浪漫的节日,赏明月,赏菊花,赏月饼,几多诗情画意。

又是一年中秋,今晚的月儿一定圆润,清辉洒遍人间。遥想儿时,鼻尖飘来阵阵月饼的香甜,眼前闪过各式各样的灯笼,心中却泛起淡淡的惆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句千年之前的诗句,如今依然精准地叩击着每个游子的心扉。

唐人王维写这首诗时不过十七岁,正值青春年少,却已尝尽思乡之苦。他独自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重阳佳节,眼见他人笑语欢歌,自己却形单影只,于是将满腔思念化作了这千古绝唱。

因此我说,中秋时节,最最想念的是爱过和被爱过的人。

亲人和游子共守一轮明月,明月寄相思。中秋节也成为了除春节之外的全家团圆的象征节日。

中秋又是一个不完美的日子,古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的就是遗憾。亲人有的离去,有的在远方,只有绵绵的思念。

月圆月缺的变幻,恰如人生的起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的《水调歌头》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正是因为他悟透了生命中的不完美。

在“酒”的消解作用下,苏轼肯定了在人间生存的意义,表明人无法克服来自于自身的对爱需求,对群体的依赖。这首词看似写中秋月色,其实是苏轼化解内心矛盾的过程。诗人“欲乘风归去”,想离开充满挫折和烦恼的现实,又担心“高处不胜寒”,找不到更好的去处。

人生本就不是十全十美的,怪不得苏轼感叹难全。

月光如一双善解人意的温柔手,拂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柔情。

但我还是渴望人长久,共婵娟。如同苏轼在中秋时节感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在月下思念亲人,我与他虽不同时代,却一样期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国的月文化极其成熟。月,代表着圆满、圣洁、明亮、高贵等等所有美好的意象。月下怀人,是怀念最具有时光穿透力的美好之人,是怀念最能够照亮心间涤荡心尘的美好之情。

纵使豪情如李白,也在月光下泛起了思乡之情,写了那首最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与诗仙李白齐名的诗圣杜甫,也在诗里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满月的清辉,照着诗人,照着九州,照着被染上一层温柔色的河山。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诗句,道出了明月连接天涯的力量。

浪漫的中秋节,洋溢着中国的月文化,诗情画意,是中国式思念最唯美的表达。

正因为有思念,我们才更懂得团圆的珍贵;正因为有距离,我们才更懂得相聚的美好。

当月光洒满大地之时,我们情丝绵绵,愿所有思念都被温柔以待,愿所有期盼终归圆满。

我渴望,渴望,人长久,共婵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8

标签:美文   中秋   心灵鸡汤   节日   浪漫   明月   思念   婵娟   美好   清辉   诗情画意   月光   温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