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失火,没有殃及池鱼,殃及了遥远城郊的“一家老字号”,历史总是难以预料。
瑞士,这个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金库,几百年来靠中立政策赢得尊重,靠银行和金融业吃尽红利,靠稳定形象收割全球财富。
如果有人在两年前说,“俄乌战争最大的受害者之一,不是乌克兰不是俄罗斯,而是瑞士。”估计多数人会觉得是笑话。
可偏偏这场看似离它很远的战争,却狠狠抽掉了它赖以存在的那根脊梁,落得晚节不保的下场。
瑞士到底从俄乌战争中失去了什么?以后的瑞士还会不会重现往日荣光?
瑞士最引以为傲的一点,就是永久中立,自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来,它就靠这块牌子活着。
两次世界大战,欧洲一片焦土,瑞士偏安一隅,不仅没被战火波及,还赚得荷包鼓鼓。
尤其二战时期,大量黄金、资金都涌入瑞士银行,哪怕这些钱的来源不那么光彩。
战后瑞士更是把自己包装成世界的保险柜,谁的钱都能存,谁的秘密都能保。
但俄乌战争打响后,这一切土崩瓦解了。
瑞士不是没犹豫过,可最终还是选择跟随欧盟,对俄罗斯冻结资产、实施制裁。
据统计俄罗斯寡头在瑞士的存款和资产,可能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一部分直接被冻结,换句话说,瑞士自己亲手砸掉了招牌。
全世界的人都在看,原来瑞士的中立是遇到西方大哥施压时的顺从,那种谁都可以信赖瑞士的神话,在这一刻被打破了。
你今天可以冻结俄罗斯的钱,那明天是不是也能冻结中国、印度、中东富豪的钱?
一旦这种疑问产生,瑞士银行业赖以存在的信任基础,就像雪山上出现裂缝一样,再也无法修补。
几乎从俄乌战争第二年开始,瑞士银行就遇到前所未有的提款潮。
中东的一些富豪低调地转移资金到新加坡、迪拜;部分亚洲客户则选择把钱放在香港、上海,甚至伦敦,理由很简单,他们认为瑞士已经不安全。
这种不安全,并不是指物理上的战火,而是制度上的不可靠。
几十年来,瑞士银行靠保密制度吸引客户,连美国都曾经花了十几年才逼迫它一点点让步。
而现在,面对欧盟和美国的要求,它几乎是立刻妥协,那对于富豪们来说,为什么还要把命根子放在你手里?
瑞信的倒下就是标志性事件。
2023年,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瑞信,最后竟然以被瑞银收购的方式收场,沦为金融史上的一场闹剧。
很多人说它是管理问题,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瑞士金融体系的根基在动摇,客户不再信赖瑞士的独立性和保密性,这才是最致命的。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瑞士这次会在西方同盟的要求下低头呢?保持以前的金融独立怎么不可取了呢?
能源是第一个原因,瑞士本来没有多少石油天然气资源,大部分依赖进口,俄乌冲突之后,欧洲整体能源价格飙升,瑞士也跟着遭殃。
电价上涨、物价飞涨,瑞士的高福利模式压力陡增,普通民众第一次感受到中立国也躲不开大国对抗的冲击。
然后是经济结构的问题,瑞士除了金融,就是高端制造和制药业,但这些产业同样依赖全球化,尤其依赖东西方之间的畅通合作。
如今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扩大到次级制裁,再加上中美对抗,瑞士的企业不得不选边站,以前它可以鱼和熊掌兼得,现在只能在夹缝中求生。
瑞士跟着西方大部队开始制裁俄罗斯,直接影响到了它的外交地位。
瑞士长期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调解者的角色,日内瓦是各种谈判和组织的首选地。
但制裁俄罗斯之后,莫斯科直接把瑞士排除在中立国名单之外,不再承认它能主持和谈。
这相当于失去了最有价值的外交身份,没有了这层光环,瑞士在国际上的存在感迅速下降。
当然瑞士不会立刻崩盘,它依旧有强大的制药业、钟表业,还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但它失去了独一无二的地位,这才是关键。
以前,如果一个富豪想把钱放在某个最安全的地方,第一个想到的是瑞士,现在答案已经多了,新加坡、迪拜,甚至上海和香港,过去瑞士是独占鳌头,如今成了众多选择之一。
未来的国际金融格局,可能会更加多极化,瑞士要想在这种局面下立足,就必须找到新的定位,而不是死守中立神话。
可是,问题在于一旦失去信任,再想重新建立,难度比登阿尔卑斯雪山还高。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充满讽刺意味。
西方原本设想的剧本是:俄罗斯被制裁拖垮,国内经济崩溃,普京政权动摇。
但现实却是,俄罗斯撑住了,俄罗斯顶住了战争的消耗,还在战场上维持攻势。
无论西方媒体怎么渲染它经济崩溃,事实是克里姆林宫的财政收入仍在增长,普京甚至还在增加军费预算,说明他的底气并不虚。
俄罗斯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逼迫西方去适应了它的新常态,比如普京一直在战场跃跃欲试,靠战场来牵制西方谈判的耐心。
俄罗斯玩得风生水起,而真正被拖下水的,反而是一些原本看似无关痛痒的国家,比如瑞士。
这就好像是一场大地震,震中在乌克兰,可塌方的却是远在阿尔卑斯的瑞士。
哪怕瑞士无数次声明,虽然我们确实制裁了俄罗斯,但这并不代表瑞士失去了尊贵的中立地位。
这话讲出来有多无力,也许只有瑞士自己最清楚,一切终究都回不去了,外交场上这些托词愈发显示了瑞士的脆弱。
俄罗斯在战火中还活得好好的,瑞士却在和平中失去了灵魂,历史总是难以预料,有些国家在枪炮声里越挫越勇,有些国家却在表面安宁中悄然衰落。
对瑞士来说,最痛的不是财富的流失,而是信任的消散。金融业靠的是信誉,一旦信誉没了,哪怕钟表再精密、雪山再美丽,也换不回那个世界保险柜的地位。
这才是俄乌战争对瑞士最深远、最残酷的影响。
参考:
环球时报新媒体 2022- 04-19 《瑞士联邦主席:对俄实施严厉制裁,并不意味着瑞士放弃中立》
参考消息2023-04-12《法媒:七国集团施压瑞士“更积极”制裁俄罗斯》
新浪财经2025-02-05《瑞银,自收购瑞信以来已减员10452人》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