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科学大讲堂·未来的种子”全民科普互动宣传活动在成都科幻馆隆重启幕。活动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副站长许丹阳作为“在文明扎根”篇章的主讲人之一,分享了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唤醒沉睡三千年的古蜀文明。

许丹阳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许丹阳从一件造型独特的青铜太阳形器讲起。“它刚出土时,很多人都说像方向盘。”他笑着说,“三千年前的造型与现代产物‘撞型’,正是三星堆独特魅力的缩影。”
他重点介绍了三星堆的标志性文物——青铜神树。这件高达3.96米的青铜器,是同时期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单件青铜文物。许丹阳表示,树顶的残缺暗示它原本可能更高,或许曾站立着第十只神鸟。“在古蜀人的宇宙观里,这棵神树连接天地,神鸟驮着太阳东升西落。”
除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古蜀先民的工艺技术同样令人震撼。许丹阳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系统性确认了“芯骨-条形芯撑”技术。工匠们在细长的青铜枝干内部嵌入“芯骨”,再用条形金属撑住内壁,完美解决了青铜易脆、难以塑形的难题。这种原创技术,确保了神树等复杂器物历经三千年仍能大体保存。
许丹阳指出,这种“先借鉴、再创新、再超越”的精神血脉,至今仍在成都这座城市流淌。这一点,在现代考古工作中体现得尤为深刻。
他对比了上世纪80年代露天发掘与如今“考古方舱”的差异。2019年底新祭祀坑发现时,考古团队搭建了四个恒温恒湿的“考古方舱”,并配备了“吊篮式平台”,避免身体直接接触文物。周围还建立了系列专业实验室,实现“发掘即保护”的跨越。
在文物修复环节,科技同样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许丹阳以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为例,这件器物由三个出土时间相差36年、来自不同祭祀坑的组件拼接而成。“我们借助人机协同技术进行三维扫描,利用AI提取碎片几何特征,计算匹配度,最后通过3D打印实现研究性复原。”
许丹阳还介绍,在展示环节,三星堆整合了3-8号祭祀坑的数字资产,创造了1:1还原的“数字考古大棚”。“通过VR技术,大家可以‘亲临’考古现场。虚拟数字讲解员会即时出现在身边,带你深入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
回顾考古领域几十年来的飞跃,许丹阳认为,比任何单项技术更强大的,是那份传承了三千年的敢想敢做的精神。“这份传承让我们看到: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冰冷的化石,而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
至于三千年后,如果考古学家来发掘今天的成都,他们会发现什么?许丹阳说,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所有的答案就握在我们手里。“我们今天所做的每一次探索,都是在为未来的‘三星堆’埋下文明的种子。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被三千年后记住的‘创造者’。”
红星新闻记者 张瑾 沙西雪儿
编辑 邓旆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