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还没坐完,月子中心先没了!
今年一月,连锁月子中心爱家在一夜之间离奇倒闭,老板失联,产妇和婴儿无人照料。
紧随其后,南昌、武汉等地几十家月子中心接连关停,上千名宝妈仓促转移,提前付了全款的准妈妈,人均几万元全化为泡影。
昔日的母婴顶流,中产标配,如今竟成卷款跑路重灾区。这突如其来的月子中心倒闭潮,背后究竟有什么隐情?
年初,爱家月子中心的负责人突然在工作群撂下一条消息:公司破产了,随后老板便不知去向。
员工都懵了,老板不久前还在朋友圈发促销信息,怎么公司说倒闭就倒闭了?
紧接着,80个爱家门店乱成一团,物业切断水电,厨房停止供应饭菜。
曾经温馨的月子房里,只剩下无助的新手宝妈和迷茫的月嫂。
刚剖宫产完的宝妈小陈感觉天都塌了,她才住了5天,伤口还没愈合,自己根本不会照顾宝宝,她哭着求月嫂不要离开。
小陈定的是28天的月子套餐,一共3万元,还交了3000元的押金。
之所以到这来坐月子,是因为这里比家里的出租屋宽敞,条件也比较好,老人又不在身边。
本想图个安心、舒适,可现在,热水停了,吃饭要点外卖,3万块钱也打了水漂。
这家南京分店有40多名住户,她们的套餐从3万到4万多不等。由于房间抢手,还有60多名已经交了全款,但尚未入住的宝妈,仅这一家门店,就有100多户损失至少300万。
被牵连的还有月嫂,很多人等着发工资回家过年,这下两个月工资也要不回来了。
随后,全国各地又有10多家月子中心,在两个月内接连关停。
然而,就在几年前,月子中心的生意还异常红火。
二孩、三孩政策落地后,新生儿数量一度小幅上涨。当时的中产宝妈,很多都非常青睐月子中心。
那时候顶级月子中心客单价不低于20万,就连十八线小县城,住一个月也得花掉工薪阶层半年工资。
短短几年,月子中心的数量从300家飙升到7300家。2023年,国内月子中心市场规模已超过200亿。
即便这样,真正去月子中心的产妇还是少数,一线城市不到10%,二、三线城市只有4%。这意味着,市场仍有大片空白等待填补。
那么,如此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行业,为何会在一夜之间突然凉凉了?
首先是投入高但并不赚钱。
月子中心的房租高昂;还有月嫂、保洁、司机、运营等人力成本;再加上月子餐、母婴用品等费用,看似客单价高,但实际净利润并不多。
老板郭诗晴曾算过账:在南京开一家中等规模的月子中心,一个月光是房租、水电加上员工工资,至少就有60万,如果客单价低于3万就得赔钱。
到了2024年,价格战的打响,让行业开始进入恶性内卷。
爱家月子中心打出“限时特惠套餐”,28天不到两万,就能享受月嫂一对一专属服务。再加上销售人员的推销话术,吸引了很多准妈妈掏钱预定。
但业内人士指出:“这个价格根本招不到好月嫂,而且也覆盖不了成本。他们搞一次促销就能收300万预付金,再拿这些钱填旧店窟窿,所以才能疯狂扩张。”
饮鸩止渴的降价模式,迅速引发连锁反应,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2024年,月子中心的行业利润率暴跌到3%。入不敷出的公司直接关停,而勉强维持的,也只能拼命压缩成本。
很多月子中心把月子餐换成预制菜,成本从每天上百元压到30元;有些机构甚至让月嫂同时照顾3个婴儿,服务质量断崖下跌。
在陷入恶性竞争的同时,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又给了这个依赖新生儿市场的行业致命一击。
2024年,月子中心空置率从20%飙到50%以上,但成本纹丝不动:
上海高端月子会所每个月租金动辄上百万;专业月嫂工资涨到1万多;医疗级消毒设备等维护费也超过2万。
从业8年的老板张娜苦笑道:“我们店20个房间,2023年平均入住18间,现在能有8间就不错了。”
行业乱象的频频出现,很快引发了消费者的信任危机。
不少宝妈在社交媒体吐槽:花高价入住的月子中心,实际体验与宣传严重不符。声称专属定制的月子餐,其实是大锅菜;标榜资深月嫂,却是来练手的新人。
还有合同中赠送的产后修复项目,只能体验一两次,后续想继续做就得额外充值,全都是隐形消费。
从成本高企到价格混战,从需求萎缩到信任流失,多重压力层层叠加,让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行业,在短时间内迅速降温。
2021年以来,全国陆续注销、吊销的月子中心超过400家,今年全国六成的月子中心也都在亏损。
面对行业寒冬,月子中心究竟该如何扭转局面?
首先,在母婴护理这个特殊的行业,专业永远是最硬的底气。
南京一家月子中心砍掉豪华装修,把省下的资金全部用于聘请专业护理团队。
月嫂必须持证上岗,入职前还有严格的实操考核。虽然收费比同行高出30%,但靠着过硬的口碑,入住率依然达到70%。
其次,还应该打破业务局限,寻找更多出路。
我国台湾省的月子中心采用社区模式,把店开在社区附近,租用小型公寓、商铺,房租成本并不高。
靠着高性价比,让普通家庭无负担入住,月子中心的渗透率达60%,这给大陆行业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此外,一些月子中心也在拓展业务边界,积极尝试除了42天产后周期之外的其他增值业务,比如产前护理、早教、居家月子护理等。
最后,行业要想真正健康发展,还得靠政策和监管的助力。
上海从2025年3月起,规定月子中心提前收取的预付款必须备案统一监管,而且不得超过一定的数额和日期。
武汉等地规定2000平方米以上月子中心强制配备副主任医师,明确服务规范和卫生标准、合同范本。这些举措为行业筑起防护墙,推动行业进一步实现规范化。
随着监管的不断完善,月子中心也终将回到正轨,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节奏。
说到底,月子中心的倒闭潮,本质是一场行业挤泡沫的过程。靠浮夸包装、花哨套路吸引人的机构,终究难以长久。
只有把每一分钱都投入到提升专业能力,提高服务品质上,才能从倒闭的泥潭中爬起。
毕竟,靠资本吹嘘的高端终会崩塌,靠良心赢得的信任才能长久。
-END-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周刊《近80家门店的月子中心,一夜跑路》
南方人物周刊《月子中心关停背后:价格战、资本介入与信任危机》
南方日报《知名月子中心突然人去楼空!宝妈吃外卖度日,该何去何从?》
封面新闻《成都一孕妇下周就要生产,月子中心却没了!万元定金退款无门,涉事公司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
作者:橘子皮
编辑:柳叶叨叨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