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zz
“忘本团队”又添两位中国运动员?
日本T联赛官方公布,2025-2026赛季完成注册的选手名单中,赫然“朱雨玲、郑怡静”两位中国名将的名字在列。
证明两人已被“木下神奈川俱乐部”收入,两人也将和张本美和、平野美宇、长崎美柚、张瑞等人并肩作战。
其中的朱雨玲可是刚刚拿下美国大满贯的优秀球员,郑怡静也是台湾省队一名不容小觑的球员。
网友纳闷自己国家有乒超不来,非得去T联赛干嘛?这两人到底怎么想的?
故事的起因源自于国际乒联的一条规定:“年满21周岁后更换协会的运动员,将终身与奥运会、世锦赛和世界杯这三大顶级赛事无缘。”当29岁的朱雨玲毅然决定将自己的会籍转至中国澳门队时,她的人生轨迹,便被这条规矩彻底改写。
因为从那一刻起,昔日的世界冠军,便再无缘在最辉煌的舞台上争夺荣誉。这扇顶级的个人赛大门一旦关闭,对一个曾身处巅峰的运动员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更何况,她曾与甲状腺癌病魔搏斗,不得不短暂告别国家队。
虽然康复后竞技状态有所恢复,甚至在WTT大满贯赛事中击败王曼昱和伊藤美诚夺冠,可那重返国家队核心层、再战奥运的梦想,却早已变得遥不可及。
既然最高殿堂已遥不可及,那么,一位热爱乒乓球的老将该何去何从?
于是,朱雨玲找到了她的“第三条路”。她先选择了压力相对较小的澳门队,那是一个允许她从疾病中平稳过渡、继续打球的环境。只是,人往高处走,如今的她又将这份热爱引向了日本T联赛的木下神奈川俱乐部。
这并非出于对经济的渴求,毕竟坊间传闻她家境优渥,打球更多是为了一份纯粹的坚持。
在无法参加世界三大赛的情况下,高水平的俱乐部联赛成了她保持竞技状态、延续职业生涯的最佳选择。对于朱雨玲来讲,她依然渴望赛场的激情,期待乒乓球带来的精彩,这只是一个运动员在困境中,为梦想做出的理性博弈。
木下神奈川俱乐部签下朱雨玲,同样是深思熟虑的决定。从阵容来看,除了朱雨玲和中国台北老将郑怡静,队里还有前中国国手张瑞。这样一来,6名主力队员中,竟然有3位拥有中国背景。她们将与日本队的未来之星张本美和、平野美宇、长崎美柚等人并肩作战。
俱乐部这份大手笔,绝非只是为了增强纸面实力。他们或许更看重朱雨玲、郑怡静这样实力犹存的老将,能为年轻的张本美和提供高强度的陪练和技术磨砺。
值得一提的是,张瑞在国家队时,就是专门模仿伊藤美诚等日本颗粒打法选手的陪练。这无疑是一场精明的“人才引进”,为本土新星打造一个高水平的“内部训练营”,加速她们的成长。
然而,朱雨玲的这次签约,在国内引发了不小的风波。许多网友的不满和担忧集中在两点:为何不去国内的乒超联赛?以及,她们会不会“泄露”国乒的核心技术?这股负面舆论,与此前樊振东加盟德国俱乐部时的情况颇为相似,只不过朱雨玲等人似乎未获得同等级别的官方或舆论支持。
这种担忧,很大程度上是“张本兄妹”先例留下的心理阴影。大家害怕这些曾经的国手,最终会像张本智和、张本美和那样,转换国籍,成为中国队在国际赛场上的对手。这是一种集体荣誉感下的焦虑投射,一旦顶尖人才“外流”,尤其流向主要竞争对手,便极易触动最敏感的神经。
但这些担忧,真的有必要吗?其实,球员跨国参与俱乐部联赛,在国际体坛是再寻常不过的现象。日本的平野美宇、松岛辉空也曾或正在中国乒超联赛效力,这叫“走出去学习”,反过来就是“引进来提升”。加盟俱乐部,只是为俱乐部效力,并不代表他们要代表日本参加国际赛事。
至于所谓的“技术泄露”,更是多虑了。当今时代,顶尖选手的比赛录像早已被各队教练组反复研究,技术特点相对透明,哪有什么“核心机密”能永远锁在抽屉里?中国乒乓球队之所以强大,凭借的是运动员们过硬的综合实力、临场应变,以及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这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泄露”出去的。
2003年张本智和出生后,全家为让孩子获得日本参赛资格,改姓“张本”并入籍日本。这对兄妹从小在仙台的乒乓球馆长大,4岁开始握球拍,父母用中国训练方法培养他们,却代表日本征战国际赛场——这种“文化反差”从出生起就注定了他们的特殊身份。
哥哥张本智和13岁就击败过马龙、波尔等顶尖选手,14岁成为日本最年轻全锦赛八强,15岁斩获世青赛冠军,被视作“日本百年一遇的乒乓天才”。
妹妹张本美和10岁就入选日本国少队,12岁连夺国际青少年赛冠军,16岁站上巴黎奥运会领奖台。两人打法互补:哥哥反手暴击威胁极大,妹妹正手快攻被称“小伊藤美诚”,兄妹混双搭档更多次夺冠,堪称日本乒协重点打造的“黄金组合”。
而这对兄妹的成长自然而然的就伴随着巨大争议。由于父母是中国培养的运动员,他们多次在公开场合喊出“要打败中国队”的口号,回国祭祖时甚至被四川球迷围堵。
这也是为何朱雨玲和郑怡静的这件事情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原因所在。
其实,当这些年这种事情层出不穷后,不少球迷纷纷都接受了这个举动,毕竟如果世界上只有中国包揽乒乓球所有冠亚军那么这个运动就会变成了一支独大,长此以往就只有中国人自己玩了,因此要技术交流合作,共同进步,才能吸引全世界爱好乒乓球运动的观众。”
事实就是如此,当舆论的喧嚣渐渐散去,留下的不过是一个纯粹的体育故事。一位三十而立的乒乓球老将,在命运和规则的双重限制下,仍在为那份滚烫的、对乒乓球的深爱,努力寻找着坚持下去的出口。她并非背叛,只是在寻找她能继续挥拍的赛场。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