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伟人视察安徽,有人提议把省会迁出合肥,毛主席是如何回应的

1954年12月,北京的夜风透骨,国务院会议室却满是热气。地图铺在桌面,安徽呈不规则菱形,四周江河山脉一目了然。周恩来指着安庆与芜湖,轻声询问:“交通、水运都在这儿,合肥行吗?”没人立即作答,争论由此埋下伏笔。

1955年到1957年,安徽省内部来回写报告,理由五花八门:江边城市航运发达、外资码头存量大、文化底蕴深厚。可每到安全防御这一栏,专家们便停笔。炮舰能顺江而上,江畔城市就难脱“门户洞开”之忧。

1958年9月16日清晨,合肥稻香楼薄雾未散。65岁的毛主席抵皖视察已两日,安庆、芜湖都绕了一圈。此刻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把一叠请示递上,最醒目的两行字是:是否将省会南迁?主席没急着表态,翻至最后一页,用铅笔圈出“合肥”二字,随后合上文件。

当晚,主席住在稻香楼三层。窗外蝉声偶有停歇,灯光却亮到深夜。写罢几页批示,他随手又撕下一张便笺,列了四个校名:安徽大学、皖江大学、庐州大学、合肥大学。末尾潦草补一句:“合肥处皖之中,久远计,宜为省会。”简短,却重若千钧。

9月19日中午,一辆敞篷车自长江路缓缓驶出。沿街二十余万群众挥舞着布帽与红领巾,高喊口号。张治中坐在副座,见家乡父老簇拥,“主席,乡亲们盼这一天好久!”毛主席抬手,与人群相向招呼,“好,好,好!”语调平缓,却透出笃定。

途中,一位青年紧跟车后,不慎摔倒。毛主席让司机停车,探身问:“伤着没有?”青年站起,满脸汗,“没事!主席放心!”简单问答,气氛顿时热烈。有人说,这是他一生唯一坐敞篷车检阅群众的场景,足见对安徽的重视。

视察结束前,省委再次请示省会问题。会上,有干部直言:“安庆底蕴深、芜湖码头多,合肥只是县城。”毛主席微笑反问:“城小能不能办大事?交通能不能建?关键要看后劲。”他话锋一转,“若敌机溯江而上,一炸即中,你们守得住吗?”会场哑然。

随后,主席概括三条:第一,合肥处皖中,四面可辐射;第二,离江远,战时更稳;第三,基数低,规划易行。他建议,将产业、科研、人力统筹向合肥倾斜,“十年自见分晓”。

会议纪要送往北京。10月初,国务院批复:安徽省政府驻合肥。自此尘埃落定。

资料显示,1958年合肥城区面积不足20平方公里,市内最高建筑不过六层。可就在批文下达后的三年,新桥机场破土,京沪线复线到站,环城公路雏形出现。1964年,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相继落成,实验室设备直接对接国防需求。发展节奏之快,很多人措手不及。

安庆与芜湖也非黯然。依托长江航道,它们依旧是重要港口,只是政治、教育资源渐向皖中聚拢。老戏班班主感叹:“戏要进省城唱,学生要去省城读。”时代更迭,城市格局悄然生变。

1978年改革开放吹响号角,合肥率先获批“科技城”试点,中国科技大学整体迁入,仅此一项,便为合肥带来超过三十家科研院所。龙头一立,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群。十年后,安徽GDP结构彻底翻篇,水运占比被铁路、公路与电子信息产业取代。

对照数字更直观。2001年合肥GDP三百余亿元,位列全国八十名开外;二十年后破一万一千亿,逼近前二十。专家复盘,多次提到“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而这正缘于当年那句“合肥处皖之中”。

回到1958年那个夜晚,合肥街灯并不多,星光也算明朗。毛主席搁笔之时,对身旁工作人员轻声说了一句:“看吧,小城能长大。”如今读来,不过七字,却像一枚钉子,把决定钉进了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历史   合肥   安徽   省会   伟人   安庆   芜湖   主席   敞篷车   国务院   省城   水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