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控股交出了一份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成绩单:收入不增反降,利润却亮眼得很,上半年公司进账400.92亿元,比去年同期微跌2.7%,可是说也怪,股东应占净利润竟飙升20.5%,达到22.71亿元。
而对于营收的黯淡我们也可以预料,毕竟现在康师傅旗下的产品几乎在全线涨价,高层美其名曰“高质量发展转型”,消费者却只想买到便宜大碗的饮料,但是这恐怕不能如愿了,康师傅非但没准备“薄利多销”,反而很可能进一步抬高售价!
他们为什么做出这种决定?消费者今后还会选择康师傅吗?
本文所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及文内
康师傅的这份半年度业绩初看可以说令人费解:收入萎缩,净利反而大幅增长,这背后其实是管理层精心布下的一盘“以退为进”的大棋,他们将这场转型描绘成通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并承诺利润的增速将超越营业额,但是面对康师傅这份成绩单,这种豪言壮语不免让人打上一个问号。
如果用更系统的表达,康师傅“反常”利润增长的秘密是一套“拿规模换利润”的策略,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大胆提价,从2024年起,1L装的冰红茶、绿茶等主力产品终端零售价悄悄从4元涨到4.5元,有些地方甚至已经拔高到了5元,连经典的桶装方便面也跟着水涨船高。
康师傅高层说得直白:1L冰红茶卖4块钱简直“太便宜了”,提价能显著提升毛利率,哪怕销量因此受损也要硬着头皮走下去,而事实证明饮品业务的毛利率确实因此提高了2.5个百分点,但是康师傅的决心可不止于此,不光不打算回调价格,甚至还琢磨着把500ml冰红茶的价格从3元往3.5元靠。
然而这种激进的策略并非没有代价,康师傅管理层坦言提价影响了1L装饮品的销量,市场传闻有一些商超私下里又把价格调回了4元,某些量贩渠道甚至卖得更低,有些超市干脆在涨价公告旁贴上“旁边的统一饮料只要4元”的字样,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流失在所难免。
与涨价同步进行的是渠道的“瘦身”,到2025年上半年康师傅的经销商比2024年末锐减了3400多家,直营零售商也相应减少,这波收缩早在2021年就已启动,有分析师认为这并非溃败,而更像是康师傅在主动“砍掉低效终端”,通过剔除那些转化率不高的销售点,公司正试图打造一个更精干、更有盈利能力的渠道网络。
要深究营收下滑的病根,我们会发现康师傅的两大核心业务:方便面和饮品“各患其症”,方便面业务就像一种慢性病,作为康师傅的“看家宝”,这块业务的营收从2020年起就一直在萎缩,2025年上半年方便面业务收入再次同比下滑近三个百分点,不管高价袋装还是桶装销售额双双下滑,而中价袋装面和干脆面这些相对低端的产品却在增长。
这跟老牌对手“统一”的路子截然相反,统一的“汤达人”和“茄皇”等中高端产品正成为其食品业务增长的强劲引擎,整个市场环境也在悄然改变:酸辣粉、自热火锅等新兴速食异军突起,正一步步蚕食着传统方便面的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方便面,饮品业务的问题更像是一场急性病,在经历了连续四年稳步增长后,2025年上半年康师傅饮品业务收入在近五年中首次出现中期下滑,除了碳酸饮料,作为营收主力的茶饮料、果汁和包装水全面下滑,其中果汁业务跌幅最大,超过甚至超过了10%,康师傅管理层也坦言,饮品业务的转型“不及预期”。
尤其在茶饮料领域,康师傅似乎错失了一个巨大的风口,当无糖茶市场以超过20%的速度狂飙突进时,康师傅却没能从中分得多少红利,依旧主要依赖那些增长乏力但根基稳固的有糖茶市场,而反观统一的茶饮料业务却实现了超过9%的增长,两边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面对挑战康师傅也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努力为自己写下新的故事篇章,在饮品业务上提升无糖茶品类的增速被提上了首要议程,公司计划调整对业务团队的奖金考核机制,并把更多资源向低线城市倾斜,以追赶那些错失的机会,而对于果汁品类,康师傅正试图整合品牌的力量,来提振市场信心。
同时康师傅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功能性饮料领域的短板,管理层坦言,运动饮料是“发展比较缓慢的地方”,但这也意味着巨大的机遇,虽然已经推出了“无限电”电解质水,但这块业务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如何让旗下的专业运动饮料更好地触达大众消费市场也是公司目前正在认真探讨的课题。
此外现在的市场还相当喜欢“中式健康水”,对此康师傅也迅速跟进,接连推出了决明子大麦饮和枸杞菊花茶等植物草本饮料,然而这个新兴赛道早已挤满了实力强劲的玩家,康师傅作为后来者能否脱颖而出仍是未知数。
尽管前路挑战重重,资本市场对康师傅的态度却并非全然悲观,摩根大通等多家机构依然给出了“增持”或“买入”评级,他们认为在当前消费情绪低迷的环境下康师傅的高股息率具备一定的防御属性,这就显得更具吸引力,华泰证券也认可其稳健的经营和持续提升的利润率,即便它同时下调了康师傅的目标股价。
归根结底康师傅正试图用利润率的提升来对冲规模的收缩,用对未来的美好想象来换取当下的转型时间,管理层设定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目标:希望今年全年营业额能持平甚至转正,并在未来一两年内实现正增长。
然而当一个食品饮料行业的巨头选择放慢脚步、调整姿态时,它所要面对的不仅是内部变革的阵痛,更是外部早已悄然改变的市场节奏,以及身后虎视眈眈的竞争者,“高质量发展”究竟是转型期的一剂猛药还是仅仅自我安慰的糖衣片,市场的选择自然会给出答案。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8-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