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美食里
少不了大闸蟹
但一说到大闸蟹
不少人就会想起
经典的“大闸蟹和柿子
一个富含蛋白质,一个富含鞣酸
一起吃会中毒”
真的是这样吗?
这就来为你打假!
螃蟹说:“蛋白质多,咋还成了缺点?我不仅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还含有人类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以及锌、钙、钾、铁、硒等矿物质。”
柿子说:“小时候的我鞣酸是多了点,但熟透的我一点也不涩还超甜!我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B族维生素、纤维素、氨基酸、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
科学研究表明,市售柿子多为甜柿或已经过脱涩处理,鞣酸含量极低,如果削皮的话,吃到肚子的鞣酸更低(柿子皮是鞣酸含量最高的部位);在胃酸环境下鞣酸与蛋白质的结合能力大幅减弱,不会影响营养素的吸收。
如果你身体没毛病、消化能力杠杠的,那无论柿子、西红柿还是其他水果,都可以和螃蟹一起吃,不会产生剧毒物,也不会影响消化吸收。
如果你这样吃完不舒服,大概率是你柿子或螃蟹吃太多了,也可能是本身消化能力较差。
吃了会中毒的“另有其蟹”
那就是死螃蟹
河蟹死了,千万不要吃
螃蟹是杂食性动物,从死鱼、活鱼,到植物、蜗牛、虾、蠕虫,啥都吃,还吃腐败的食物。
正因如此,螃蟹容易携带多种细菌及毒素。
当螃蟹活着的时候,蟹的胃(砂囊)完好并能正常工作,细菌与毒素也得到了抑制。
但当它死后,一切都变了。
砂囊可能破损,毒素向外扩展至肌肉,肌肉都会快速变软、变糊,失去新鲜螃蟹的细腻味道。
细菌迅速繁殖,把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分解成生物胺,而过量的生物胺会使人体中毒。
其中,毒性最大的是组胺,而且高温煮熟也不能完全消除它的毒性。
当我们摄入过量的组胺时,会引起头疼、恶心、呼吸困难、心悸、红疹、高血压、呕吐等过敏性中毒症状,严重时还可导致休克,危及生命。
摄入8~40毫克组胺,就会引起轻微中毒;
超过100毫克时,可引起严重中毒。
还有研究显示,河蟹死后10小时会产生明显的腐败气味,死后24小时打开蟹壳,这种味道基本快超过人类能忍受的极限了。
如果河蟹死前吃了腐败变质的食物,那么它死后,食物中的毒素也会扩散到肉里,引发中毒。
河蟹一定要吃活的。
海蟹死了,一般还能吃
河蟹不会游泳,只能在河床、沟底爬行,它的食物和体内携带的细菌、毒素较多。
海蟹大多会游泳,生存环境比较好,食物的质量也比较高,体内比较干净。
大部分螃蟹都可以用以上规律来区分河蟹与海蟹
海蟹的蛋白质变性、鲜度的变化都比河蟹慢,死后一般都能吃。
不过海蟹死后体内的很多鲜味成分会流失,口感大打折扣。
帮你总结一下:
✎ 河蟹死了,一定别吃!
✎ 海蟹死了,一般能吃,但味道不咋样。
那么问题来了——
如何判断螃蟹是死是活?
挑螃蟹,要看它的“精气神儿”。
没有被绑着的,选那些爬行很快、张牙舞爪的。
被绳子绑住的,可以用手碰一下螃蟹的眼睛:能快速躲开的就是活的,而那些虽然活着,但灵魂已经死去,“有气无力”的,别买!
图源:小红书@是小久哦
如果选的是冷冻海蟹,可以掂一下重量: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肥大壮实的,一般还可以。
还可以摸一下螃蟹的背部:饱满厚重、手感瓷实、有弹性的,相对比较新鲜。
教你一个小窍门:螃蟹是公是母,首先可以通过“肚脐”形状分辨——
公蟹尖突(呈三角形),母蟹圆宽。
图源水印
其次可以通过蒸熟之后的蟹膏和蟹黄来判断——
图源网络
螃蟹应该怎么保存?
最好的保存方式,当然是直接蒸熟,吃到肚子里。
活的河蟹(比如大闸蟹)如果来不及马上吃,可以带着绳子放冰箱冷藏,盖一层湿毛巾。
注意:就算冷藏,时间也不能太久,最多能放7天。
活的海蟹(比如梭子蟹)如果来不及马上吃,可以像河蟹一样冷藏,最好在3天内吃完。
如果想放得更久一些,那就马上速冻。
但是!最好不要买速冻的螃蟹,特别是冻得梆硬的。
螃蟹到底哪里不能吃?
螃蟹身上只有3个部位不能吃:鳃、肠、胃。
具体位置在哪里?
请左滑看图
图源:腾讯医典
哪些人不能吃螃蟹?
绝大多数人都可以享受螃蟹。
但有下面这些情况的人,最好慎重吃螃蟹:
① 胃酸分泌不足,容易腹泻、胀气的人
② 有胃炎、肠炎、消化道溃疡、肝胆疾病的人
图源:腾讯医典
③ 容易过敏的人
④ 痛风患者:不是不能吃,但要限量,因为螃蟹尿酸比较高。
⑤ 孕妇:如果消化没问题,螃蟹新鲜,吃一只解馋是可以的。
最后总结一下
螃蟹死了最好不要吃
美味也要适量吃
螃蟹的鳃、肠、胃不能吃
和柿子同食不会中毒
热门视频
来源:综合央视三农、深圳卫健委、山东疾控等
编辑:陈泳秀
校对:罗敏
审核:邓嗣华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推送图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