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飞天茅台的价格变动始终牵动着市场神经。
此前1800元的价格已被视作低位,而近期散装飞天茅台价格进一步下探至1640元,距离1499元的市场指导价仅一步之遥,让“平价买茅台”的期待再度升温。但茅台的境遇已是行业中的“优等生”,整个白酒行业正经历更严峻的挑战。

今年三季度,19家白酒上市公司合计营业收入同比减少177亿元,降幅达18.4%,这一数字相当于少卖了上千万瓶飞天茅台。白酒价格为何持续下跌?行业是否已陷入“老辈抛弃、晚辈不爱的”困境?未来能否回暖?
答案藏在行业发展的周期规律与多重因素的博弈之中。
要理解当下的行业变局,需回溯上一轮白酒行业的深度调整。
2002年至2012年,白酒行业迎来黄金十年,产能扩张进入疯狂阶段。2002年全行业产量仅700万吨,2012年便飙升至1153万千升,远超“十二五”规划中2015年960万千升的目标。

龙头企业的扩张更为激进:茅台产能从1万吨增至3万吨,洋河翻三倍以上,郎酒近乎增长十倍。
产能过剩的隐患已在当时显现。
2012年,水井坊年销量约4000吨,而库存量高达2.2万多吨,若均为成品酒,足够支撑五年销售。彼时龙头企业的供需格局尚属合理,茅台更是供不应求,价格一度突破2300元,支撑着行业勉强维持繁荣。

2013年,危机全面爆发。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密集出台,严格限制三公消费,而政务场景占白酒需求的比例超40%,需求端遭受重创。屋漏偏逢连夜雨,同年4月,塑化剂事件后续发酵,国家出台白酒行业宣传、流通新规,粗放式营销被严格限制。
双重打击下,白酒需求急剧萎缩,价格断崖式下跌。飞天茅台价格从2300元跌至850元,逼近819元的出厂价;全行业市值从5872亿元缩水至2490亿元,蒸发近四成。

这一轮暴跌揭示了白酒价格的核心影响逻辑:供需关系。
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涨,需求萎缩而供给过剩时价格下跌,这一朴素规律贯穿行业发展始终。但价格变动并非单一因素导致,成本与品牌策略同样发挥作用。2015年供给侧改革启动后,落后产能被淘汰,环保要求趋严,白酒包装、辅料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2020年较2012年近乎翻倍。
成本压力下,牛栏山出现“增收不增利”的困境,2019年收入增长23.4%,扣非净利润仅增长0.97%,不得不从2020年开始多次提价。

值得注意的是,原材料价格下跌时,白酒企业多通过促销让利,而非直接下调出厂价。

品牌策略的影响在行业调整期更为凸显。
2013年需求萎缩时,泸州老窖逆势上调高端产品1573的出厂价(从889元至999元)和指导价(至1589元),试图通过涨价强化高端属性,最终导致销量和收入双双下滑10.08%;五粮液同期上调水晶瓶产品价格10%,收入也下降9.13%。反观茅台,顺势而为实现17.45%的逆势增长。


这一案例印证了“囚徒困境”理论:在需求不足的背景下,降价是企业的最优选择,供需关系成为主导价格的核心因素。
2016年,白酒行业经过深度调整后走出阴霾,开启新一轮上行周期,中高端白酒产能扩张再度提速。
茅台产能从2016年的3.93万吨增至2022年的5.68万吨,泸州老窖2022年中高端白酒库存量达4.29万吨,已超过当年3.7万吨的销量,供给过剩的苗头再次显现。当时市场普遍将库存高企归咎于疫情冲击,期待疫情放开后需求回暖。

然而疫情放开后的2023年,行业并未迎来预期中的复苏。
2023年GDP增长5.2%,2024年增速为5%,经济增长放缓叠加房地产等传统白酒消费场景降温,商务需求持续疲软。2025年5月,《党政机关例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条例》出台,明确公务接待“不上酒”,新一轮禁酒令进一步压缩需求空间。需求萎缩与供给过剩的矛盾全面爆发,白酒价格再次崩盘。
飞天茅台价格从3000元跌至1600多元,逼近市场指导价;五粮液普五批价跌至850元,跌破1019元的出厂价,行业陷入普遍性调整。与上一轮不同的是,2013年需求萎缩主要源于政务需求受限,而此次核心冲击来自商务需求下滑,但本质均是供需失衡的结果。
当前行业调整仍在持续。从数据来看,2024年上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五粮液生产量与库存量同步增加,泸州老窖、茅台生产量持续增长,部分企业库存量下降实则是将库存压力转移至经销商渠道。
2025年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除茅台实现6.32%的收入增长外,多数白酒企业陷入负增长,说明行业尚未进入企业主动去库存阶段,短期内价格企稳回升难度较大。
白酒行业能否重现辉煌?答案是肯定的,但绝非全行业的集体复苏,而是结构化的优胜劣汰。
上一轮行业走出困境的关键的是供需关系的双重调整:供给端,山西汾酒2013年起主动减产,2015年产量较2012年下降近1万吨;五粮液通过降产去库存,2014年库存从1.32万吨降至不足9000吨,有效稳定了市场价格。
需求端,2015年中国中产阶层突破1.09亿人,消费升级趋势显现,“少喝酒、喝好酒”成为主流观念,高端白酒占比从2016年的13%-15%提升至2020年后的20%以上。

这一调整催生了行业的结构化复兴:茅台收入突破千亿,五粮液超500亿,泸州老窖、山西汾酒跻身百亿阵营,高端白酒成为行业增长引擎。当下行业的破局之道仍在于此,但面临新的现实约束。
从需求端来看,白酒消费量增长已无可能。白酒消费主要分为“被迫喝”的商务、政务场景和“主动喝”的个人场景,商务需求下滑直接压缩了“被迫喝”的体量,而“主动喝”的消费群体难以扩容。
数据显示,2014年后白酒个人需求占比从不足20%升至45%,实则是消费场景从政务转向个人,而非新增消费人群——90后等年轻群体对白酒接受度有限,消费人群并未真正扩容。
未来的核心机会仍在消费升级。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波动特征,当社会财富增长趋势明确时,消费升级将再度发力。
但即便如此,白酒行业也难以实现全面复苏,高端白酒凭借品牌溢价和稀缺性,将成为消费升级的最大受益者。茅台的焦虑本质上并非年轻人不喝白酒,而是担心下一轮消费升级中出现更高端的替代产品。
白酒行业的发展始终围绕供需关系循环往复,当下的价格下行是产能扩张与需求萎缩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内,行业仍需经历去库存的阵痛,价格回升难有起色;长期来看,结构化复兴是必然趋势,高端白酒企业有望凭借消费升级实现二次增长。
酒作为成瘾物质,过量饮用既危害健康,也可能影响家庭幸福。“少喝酒、喝好酒”的观念虽已深入人心,但更理性的选择是远离酒精。
#上头条 聊热点##时事热点头条说##我要上头条##经济##财经##白酒##酒##茅台#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