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救灾的古人智慧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夏季洪水是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据史料记载,因强降雨导致的洪涝灾害多达千余次。古人敬畏自然、尊重规律,摸索出一套完整的防洪救灾体系,供我们后人借鉴。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在古代,为应对暴雨洪灾,人们通过兴修水利、观察预判、建章立制等方式,以提高防汛抗灾的能力。

  《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讲述战国李冰治蜀,综合考虑山形、地貌、水势,因地制宜修建都江堰、朱李火堰等,同时解决防洪、排沙、灌溉等问题,引江水灌溉千万亩良田,最终造就了“天府之国”。他总结的“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至今仍被奉为治水圭臬。

  李冰还建立了都江堰“岁修”制度,每年冬春之际枯水时节,对都江堰工程进行系统性维护和翻修,在此基础上还有大修和特修,“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全体官民共同遵守。

  东汉王景治河,在汴渠之侧修起百里长堤,疏浚与筑防并举,使黄河安澜800年。唐代王元暐修建的它山堰,能阻咸蓄淡、引水泄洪等,是我国水利史上首次出现的块石砌筑的重力型拦河滚水坝。五代时期,吴越钱王大规模修建鱼鳞石塘,条石堆砌,糯米黏合,如巨兽鳞甲般抵御钱塘江潮灾,被誉为“捍海长城”。这些伟大的水利工程凝结了无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血汗,至今仍发挥作用,是英勇无畏抗击洪灾的不朽注脚。

  《尚书·禹贡》中记录了我国最早的系统治水——大禹治水,以疏导代替堵塞,划分九州水道。明代治水专家潘季驯在《河防一览》中提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方法,面对黄河携泥沙奔腾的恐怖威力,用缕堤束窄河道、“约拦水势”,借力打力,水势愈疾,河床愈深,使得黄河下游稳定近70年。

  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孙叔敖在淮南(今安徽寿县)筑芍陂(安丰塘),湖泊平时蓄水养鱼,旱时润泽禾苗,汛期则成为吞吐洪水的巨口。西汉修建的龙首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引洛灌溉,使得盐碱地变丰收田,产量增加十倍多。

  为方便进行水文监测,李冰命人制作3个石人放于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既能监测水位,又能保证灌溉用水;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位观测计量工具之一。宋代于江河要处设立“水则碑”,如苏州吴江垂虹桥畔的青石,刻着十二道横线。水越过哪道线,开闸还是闭闸,都有章可循。

  为加强制度约束与监管,朝廷设立相关官职,以便让责任落实到人,如秦汉设“河堤都尉”,唐代设“水部郎中”,明代《筑堤令》“每里设堤老一人,夫三十人常巡守”,清代设正二品的河道总督为最高治河官。

  洪灾降临时,堤坝在巨浪的冲击下极易决堤溃口。除转移安置民众外,如何临缺堵口、约束水流,成为提升救援效率的关键所在。

  在蜀地治水时,李冰使用当地盛产的竹子编制竹笼,装入卵石,是谓“石囷”,这种竹石相融、外柔内刚的结构,既能沉水固基抵御冲击,损坏后又易于修复。《宋史·河渠志》记载,北宋熙宁十年,黄河在澶州决口,淹没45州县。朝廷急调10万民工,日夜捆扎“埽工”(以梢料、苇、秸和土石分层捆束而成),投入激流封堵决口。

  待洪水退去,另一场赈灾救灾即刻启动。《汉书·文帝纪》中记载,“被灾者,免田租”。汉代设“常平仓”,丰年储粮,灾年开仓,平抑粮价。汉武帝时山东大水,堤溃田没,满目疮痍,120座常平仓同时放粮,米价随即回落。明万历三十五年,北京暴雨,“京师房舍倾圮,压死者众”。城郊搭起30余处粥棚,每日为灾民施粥,避免了遍地饿殍的惨剧发生。

  清代规定,凡被淹三成田地者免赋税,房屋冲毁的每间补银五钱。乾隆二十六年黄河决口后,朝廷蠲免钱粮,并拨银两助民众修葺房舍,仅河南一省就发放修房银八万两。更具智慧的是“以工代赈”,即灾民参与堤防修复,每日得米一升半、钱二十文,既解饥荒,又固堤防,可谓一箭双雕。(裴莉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2

标签:历史   古人   智慧   黄河   都江堰   洪灾   朝廷   河渠   洪水   水势   房舍   堤防   灾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