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刷短视频,你肯定见过不少“95后海归咖啡主理人”的段子,现在大家聊起主理人咖啡,早没了以前的打卡热情,反而满是吐槽。
就说进店那套流程,简直像按剧本走,主理人和朋友聊着天,穿得潮到让你有点不自在,开口还夹着外语,先给你讲5分钟咖啡豆的“庄园故事”,末了必说一句“你在别家喝不到”,店里还准有只猫或狗。
一杯手冲瑰夏48元起,低消60元,花168元买的隐藏菜单,喝到的咖啡又酸又冲,配的巴斯克还是刚解冻的,味道和瑞幸没差多少,价格却翻了三倍,也就店里的黑胶唱片和抽象画能看两眼,有的店甚至还得提前3天预约。
早两年的主理人咖啡可不是这样。
我记得有个叫老猫的咖啡师,以前在连锁咖啡店当店长,说天天按别人的想法做事太压抑,辞职开了自己的店,就想靠咖啡传传自己的审美,还总跟客人说原料和创新故事多重要。
上海长宁还有家地下咖啡馆,主理人叫Sam,店里摆的全是原木桌、粗陶杯,连装饰都是旧自行车零件,每周还办读书分享会,有人来喝咖啡,有人来听唱片,还有人就想找同好聊聊天,那地方当时真算年轻人的“隐秘角落”。
杭州中国美院旁边也有一家,主理人专做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的咖啡,豆子都是自己去产地挑的,墙上还贴着和咖农的合影,冲咖啡时会给你张“豆子护照”,采摘日期、处理法、烘焙度写得明明白白,还坚持每杯萃取不少于30秒,不主动给糖浆奶油,就想让你喝咖啡本味。
本来想这些店能一直保持这份真诚,结果到了2025年,全变样了。
现在的主理人咖啡,更像套着“主理人”壳子的流水线生意。
打开短视频,十个“海归主理人”有九个说自己是江浙沪的,开口就是法语意大利语,可聊起咖啡豆新鲜度、萃取稳不稳,要么躲躲闪闪,要么根本说不出所以然。
把心思全花在包装故事上,连店里的宠物、装饰都成了固定道具,这种表演看多了,谁能不腻?
有人说现在消费者讨厌主理人咖啡,其实不是讨厌“主理人”这个身份,是讨厌被当成“不懂装懂的冤大头”。
就说价格,一杯SOE美式卖48元,理由是“巴拿马翡翠庄园的豆子,日晒处理还浅烘”,结果有客人喝着有股陈豆味,一查才知道这豆子烘焙完都超一个月了,萃取还过度,又苦又酸,还不如连锁品牌20块的美式。
更离谱的是,有的店用手作陶瓷杯,还要额外收10块清洗费,这哪是卖咖啡,分明是卖“情怀泡沫”。
还有那些营销套路,小红书上常刷到“每日限量10杯创意特调”,主理人还说“按当天心情调配方”,配图里的咖啡飘着金箔,旁边摆着干花,看着特高级。
可真有人排队买到手才发现,所谓特调就是拿铁加了点食用香精,金箔放嘴里没味道,干花也只是摆着看的,碰都不让碰。
本来想可能只是个别店踩雷,后来刷到好多人发避坑笔记,才发现这不是偶然。
有些主理人还特多规矩,上海有家店,主理人说“手冲才纯粹”,不用咖啡机,出杯慢得要死,还不让客人聊天,说要保持安静,客人想调下口味都被拒绝。
咖啡馆终究是做生意的地方,不是你个人的“艺术展厅”,光顾着自己表达,不管客人体验,这生意能做长久才怪。
不过也不是所有主理人咖啡都不行,有些店就找对了路。
比如熊爪咖啡,以前有人说它靠“熊爪递咖啡”的猎奇点子吸引眼球,咖啡品质一般。
后来人家改了,店员大多是残障人士,“熊爪”是为了保护他们的隐私,咖啡定价25到35元,味道也在线,现在反而成了让人觉得温暖的店。
苏州的代数学家咖啡也不错,从本土精品店做到连锁,没丢了初心,还琢磨出“用数学方法算咖啡制作”,就是想做到“高质又中价”,后来虽然扩张时收了缩,可营收反而涨了。
还有GridCoffee,早期也带点主理人咖啡的特质,只用单一产地的豆子,不加糖和糖浆,可人家没摆架子,踏踏实实做品质,现在都开了70多家店,进驻了11个城市。
搞不清为啥有些主理人总觉得“装酷”就行,其实个性不是脱离现实的孤芳自赏,比如不想让客人加糖,完全可以说“推荐你尝本味,要是觉得苦,我们也有蜂蜜”,既保留了自己的想法,也尊重了客人。
情怀也不是高价的借口,你去产地挑豆子,就得让客人喝到新鲜的好味道,你把店装成艺术空间,就得办点真能吸引客人的活动。
说到底,主理人咖啡现在的降温,不是行业要完了,是该“去伪存真”了。
那些只靠故事收割、不做实事的店,早晚得被淘汰,而那些踏踏实实做咖啡、平衡好个性和客人需求的店,肯定能留下来。
以后大家选咖啡,看的也不是“主理人”这个标签,而是“好不好喝、划不划算、舒不舒服”,毕竟喝咖啡这事,简单点挺好。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