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鸟和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5500米处搞的《升龙》烟花秀,去年闹得沸沸扬扬。
这场本想标榜“艺术致敬自然”的活动,不仅被日喀则市政府盯上查了生态破坏,还有人扒出来,这创意跟2015年猛犸象的“灯光火龙”项目撞了,可破坏性却强得多。
这事儿看着离谱,但搁奢侈品圈里不算新鲜。
从Nike在首尔街头搭的“足球坠毁灾难现场”,到LV把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变成巨型装置展,这类靠“冒犯感”造话题的玩法,早成了品牌抬身价的惯用伎俩。
今天就顺着这些案例,聊聊这种奇观营销到底在打什么算盘,又藏着哪些隐患,不少品牌爱拿城市空间做文章,说白了就是靠改造甚至“入侵”公共领域造视觉冲击。
Nike早在2004年就试过水,在曼谷街头用巨型足球道具“砸”汽车,制造出一种运动暴力美学。
去年在首尔,这套路升级了,直接搭出足球场坠毁的废墟场景,钢筋水泥堆里嵌着品牌logo,路过的人乍一看还以为真出了事故,LV的玩法更偏向“把小东西搞大”。
2023年跟草间弥生合作时,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立了个巨型人像装置,媒体骂“阴间”,可全球网友都跑去打卡。
上海静安太古汇前那艘114.5米长的LV巨轮,更是成了年轻人晒身份的新地标,本来想觉得这是艺术创新,但后来发现根本是对公共空间的侵占。
2020年巴黎有个生态学家候选人就说,LVMH集团是把巴黎的文化遗产当自己的广告牌,市政府为了税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在LV粉丝眼里,能这么用城市资源,恰恰证明品牌的地位。
如此看来,争议从来不是意外,反倒是品牌想要的,越多人骂“看不懂”,核心客群越觉得自己是“懂行的精英”,城市里的奇观还在争议中发酵,有些品牌又把主意打到了更广阔的自然景观上。
猛犸象2015年在阿尔卑斯山做的“灯光火龙”就挺聪明,沿着登山路线摆上红色头灯,既勾勒出历史攀登轨迹,还标记了遇难者位置,全程零污染,把营销做成了对自然的敬畏。
圣罗兰前年在摩洛哥沙漠办秀也花了心思,请艺术家做了个环形发光装置,模拟日出月升的光影,把服装秀和沙漠的苍茫感结合在一起,没破坏环境还赚了口碑。
可始祖鸟偏要剑走偏锋,明明知道青藏高原的草甸碰不得,冲击波会让土层松动,烟花残留物几十年都分解不了,还非要在这儿放烟花。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这项目在日本、法国因为环保问题被拒,最后选在了生态更脆弱的西藏,说是“致敬自然”,倒像在欺负自然没有话语权。
毫无疑问,户外品牌想往高端走没问题,但把征服自然当噱头,怕是踩错了伦理的红线,搞这些奇观,品牌真正的目的从来不是让所有人喜欢,而是筛出愿意为“身份符号”买单的人。
始祖鸟的“鸟人”文化就是最好的例子,小红书上好多人晒冲锋衣收藏,就算不去户外,也要穿出门摆造型。
安踏的CEO都说了,买始祖鸟的人,买的不是衣服,是故事和身份,5500米海拔的烟花秀,说白了就是给高净值人群办的“身份认证仪式”。
这让我想起之前山姆卖好丽友的事儿,普通消费者骂稀释会员价值,可山姆根本不在乎,因为它的核心客群是买生鲜的家庭。
始祖鸟也一样,烟花秀后门店客流没降,骂的和买的压根不是一拨人,但这里藏着个风险。
品牌可以不理会圈外人的声音,可要是连社会共识都不顾了,早晚要出事,Patagonia就反着来,劝人“别买新夹克”,搞旧衣修复,反而攒下了好口碑。
如此看来,高端不是靠冒犯得来的,得有真正的价值支撑,这些奇观营销就像一面双面镜。
一面照出品牌精准抓客的聪明,另一面也暴露了急功近利的短视,城市地标不是广告牌,自然景观更不是试验场。
品牌想立住高端人设,靠的该是让人信服的价值,而不是靠争议刷存在感,要是哪天连核心客群都觉得这“冒犯”没意思了,再想找补可就难了。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