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天空,快要被飞机塞满了。
最近,一条消息在航空圈炸开了锅:沪苏南通新机场建设投资公司正式成立,上海机场集团持股51%——这意味着传闻多年的“上海第三机场”终于迈出实质性一步。
消息一出,评论区炸了:“两个机场还不够?这得花多少钱?”“又是面子工程吧?”但当我翻开数据,才发现上海这两大机场早已不堪重负……
先看一组数字:2024年,上海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旅客吞吐量1.24亿人次。这个数字啥概念?平均每天有近34万人从上海的天空飞过。
更直观的比较是,这个数字已经超过整个长三角地区机场总旅客吞吐量的三分之一,浦东机场的客流增速甚至高达41%。
但问题来了:上海两大机场的设计容量已经逼近天花板。浦东机场高峰期起降容量接近饱和,虹桥机场由于建设早、空间有限,更是“寸土难金”。
专家预测,到2035年,上海航空旅客吞吐量将达到2.3亿人次,其中有6000万的溢出量需要新的机场来承接。这相当于还需要一个半虹桥机场的容量。
天空不是无限大,空域资源紧张让上海难以通过增加航班来满足需求。
第三机场的选址曾经引发激烈竞争。浙江嘉兴、江苏苏州都曾积极自荐,希望承接这一重大工程。
2018年,还有专家建议将第三机场建在虹桥机场以西30公里的昆山。但最终,国家层面拍板定在了南通。
为什么是南通?首先是空域资源这个硬指标。上海本地空域已经拥挤不堪,而南通空域容量相对充足,与周边机场距离均衡。
苏州之所以落选,一方面是因为周边机场密集、空域资源紧张,另一方面也存在“离上海太近”的尴尬——无锡硕放机场距离苏州不远,再加上上海两大机场已经可以服务苏州需求。
南通与上海的距离恰到好处:新机场选址距离上海两大机场各约100公里,形成一个完美的等边三角形。这种距离既能承接上海溢出的航空需求,又避免了过于靠近导致的内部竞争。
从更广视角看,长江像一条巨龙,上海是“龙头”的下颚,南通则是上颚。在上海北翼布局机场,有助于平衡长三角发展,带动苏北、苏中地区经济。
南通新机场的规格之高,远超一般人想象。它定位为4F级——这是机场飞行区等级中的最高级别,与上海浦东机场同级,高于虹桥机场。
什么意思?就是它能接待目前世界上所有型号的飞机,包括超大客机A380。
规模方面,新机场计划建设两条3600米跑道,航站楼满足4000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远期规划更达到8000万人次。这个规模堪比一些省会城市的主要机场。
更关键的是管理模式:上海机场集团控股51%,意味着南通新机场将与浦东、虹桥机场实现 “四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
这可不是简单的“挂名”,而是真正的一体化运营。未来,从上海出发的你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安排到南通登机,就像在同一个城市一样便捷。
“南通那么远,怎么去?”这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但规划者早就想到了这一点——“轨道上的机场”才是核心设计。
在建的北沿江高铁将直接连接上海宝山、穿越崇明、抵达南通新机场。海门北站与机场航站楼距离仅450米,几乎是“零距离换乘”。
未来,从上海宝山到南通新机场,时间有望缩短至1小时以内。这个时间比从上海市区一些地方到浦东机场还要快。
此外,沪通城际和南通地铁2号线也将连接新机场,周边上海、苏州、无锡、泰州、盐城等城市基本可实现1小时内到达。这种设计参照了虹桥枢纽的“空铁联运”成功模式。
批评者可能仍会质疑:这么大的投资,值得吗?
但第三机场的意义已远超机场本身。它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进入实质阶段。过去城市间争夺资源,如今转变为协同发展。
对于上海,第三机场缓解了航空压力,拓展了发展腹地。对于南通,这意味着与上海的同城化加速,人才、技术、资本流动更加顺畅。
对于长三角居民,尤其是江苏中东部地区的人们,未来出行不必再千里迢迢赶往上海。盐城、泰州等地的居民可以直接在南通新机场乘坐国际航班。
更重要的是,长三角将形成由8个千万级机场构成的世界级机场群。以上海为核心,南通、杭州、南京、宁波等各扬所长,共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回看最初的问题:“上海第三机场有必要建吗?”
数据给出了明确答案:有必要。这不是浪费,而是对未来发展的必要投资。
今天的长三角,正从城市的单打独斗迈向城市群的协同作战。上海第三机场选址南通,正是这种新发展思维的体现——打破行政壁垒,让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下次当你抱怨上海机场拥挤时,不妨期待一下这个“第三机场”。它不只是上海的,也是长三角的;不只是机场,更是区域一体化的试验场。
毕竟,当天空连成一片,地面的界限也就模糊了。
更新时间:2025-10-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