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小孩充值1.3万:游戏防沉迷真的有用吗?只会让小朋友学的更多

近年来,未成年人游戏充值事件屡见媒体报道。例如,9岁儿童充值1.3万元、590余名未成年人累计充值超490万元等案例引发社会关注。

许多家长对游戏防沉迷系统表示不满,认为监管存在漏洞,游戏公司责任落实不到位。

当前对中国游戏防沉迷体系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

部分家长认为现有措施效果有限,孩子仍可大额充值;而玩家群体则普遍认为中国已建成全球最严格的防沉迷体系,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间被限制在三小时以内。

那么,中国游戏防沉迷实际水平如何?是否存在政策严格而执行薄弱的情况?

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近期对20款主流手游的防沉迷系统进行了测评,涵盖实名认证、家长监护、游戏时长、充值提示与退款维权等关键环节。

参与测评的游戏包括腾讯、网易、米哈游等厂商的热门产品。测评显示,20款手游平均得分为79.1分,接近高级别未成年人保护水平,整体落实较为到位。

以得分最高的腾讯为例,其“成长守护平台”公众号允许家长统一管理旗下所有游戏,可使用“一键禁玩”功能使孩子在任何游戏中强制下线。

该系统甚至支持家长对自身账号设置游戏时长,避免未成年人使用成人账号游玩。高龄用户账号在夜间登录时需进行人脸识别,防止被未成年家属冒用。因此,在游戏过程中如有队友突然下线,很可能是因为家长启动了管控功能。

与国际对比,中国的防沉迷监管处于领先地位。美国主要依赖游戏分级与家长自觉,缺乏技术性防沉迷手段。

日本未有全国性防沉迷法规;韩国曾实施“灰姑娘法”限制未成年人夜间游戏,但也于2021年废止。在游戏时长方面,中国规定仅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可每日游玩一小时,相比其他国家更为严格。

充值管控方面,中国规定8岁以下禁止充值,部分厂商如腾讯将标准提高至12岁以下。

12岁以上未成年人如家长不同意充值,可启用“一键禁充”功能锁定所有国产游戏。

老年账号单次充值达1000元时需人脸识别,系统语音提示“切勿帮娃刷脸”,进一步防范代充值行为。

既然政策与技术手段如此严密,为何仍出现未成年人高额充值及退款纠纷?问题核心在于“渠道服”机制。

渠道服指由手机厂商或应用商店独立运营的服务器,虽游戏内容与官方版本一致,但账号体系与数据独立,不适用游戏厂商统一的防沉迷措施。

渠道服的存在源于市场推广需求。多数用户通过手机自带应用市场下载游戏,手机厂商借此要求游戏使用其服务器与账号系统,并抽取充值金额的50%作为分成。

这导致游戏厂商的防沉迷系统无法在渠道服中生效。

南财测评报告指出,《蛋仔派对》《太空杀》《开心消消乐》等游戏因存在大量渠道服而在防沉迷项目中失分。

而《王者荣耀》因未设渠道服,防沉迷措施可全面覆盖,得分较高。统计显示,主流手游中70%至80%用户来自渠道服,进一步凸显问题的普遍性。

在退款维权方面,渠道服亦存在责任不清、流程复杂的问题。测评中提到,《江南百景图》渠道服客服表示已到账的充值订单无法退款。

《赛尔号》《迷你世界》渠道服则建议用户联系支付平台,导致家长在游戏厂商、渠道方与支付平台之间反复沟通,维权效率低下。

除退款难外,渠道服在实名认证等环节也存在执行不严。例如,华为渠道服允许用户以手机账号一键登录游戏,不进行未成年人验证。

若未成年人尝试使用自身信息实名认证,系统会提示与手机账号信息不符,变相鼓励其使用成人身份登录。

尽管未成年人充值金额在游戏总收入中占比不高,但个别案例造成的家庭经济损失与社会影响不容忽视。

许多家长不了解渠道服与官方服的区别,出现问题后直接向游戏公司追责,而游戏公司亦需与渠道方协调,流程复杂、处理缓慢,最终演变为舆论事件。

作为手游主要下载入口,渠道服若不能补齐防沉迷漏洞,相关风险将持续存在。

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从系统层面推动渠道服与官方防沉迷体系对接,明确厂商与渠道方的责任分工,构建全链条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8

标签:游戏   小朋友   小孩   更多   渠道   未成年人   家长   账号   系统   厂商   中国   腾讯   用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