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加载中...
此刻,我站在这座新落成的青铜雕塑前,破晓的晨曦正缓缓抚过三位烈士的身躯,让背靠台湾方向、望向大陆的他们镀上了一层淡淡的光辉。正跨马伫立的是吴石将军,他的目光穿透雾霭凝望远方;副官聂曦手握望远镜,守护在旁;地下交通员王正均则以一种永恒的坚毅紧随其侧。青铜的冷峻与初阳的温暖在这里交织,仿佛时光的河流在此刻打了个旋儿,将七十五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黎明,与当下这个庄严肃然的清晨,悄然连接在了一起。

这座名为“统一之愿”的群雕,它的生命起点并非始于青铜浇铸的刹那,而是源于一种朴素而执着的愿望——我们渴望后人能“看见”他们,感受在史料卷宗中一笔一划的名字,那些曾经是一个个炽热、鲜活的生命。最初的构思便在这样一种情感的驱动下展开。我们希望它以最直观、最庄严的形式,讲述那段尘封于隐蔽战线的壮烈历史,让英雄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可感、可触的存在。当设计草图第一次在案头铺展,那三位核心成员的设计意象便跃然纸上,他们在破晓时分毅然前行——这不仅是空间的定位,更是信念的坐标,于无声处彰显他们大无畏的气概与期盼统一的坚定夙愿。
如何做到从“无名至不朽,沉默至荣耀”,我们多次向雕塑的主创艺术家白江艺阐述想表达的艺术追求:摒弃传统英雄雕塑惯用的夸张手法,转而追求一种内敛而深沉的表达,在静止的青铜中,注入最澎湃的动势。经过如琢如磨精细捻搓后,我们看到吴石、聂曦、王正均三人构成的三角构图,稳定如山,却又仿佛蕴藏着千钧之力,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向前推进的视觉洪流。在人物的刻画上,我们始终恪守着“以形写神,铸魂于形”的信条,每一道衣褶的起伏,每一束肌肉的紧绷,甚至眉宇间那微蹙的纹路,都不仅仅是形似的追求,更是为了抵达神似的境界,让坚毅、果敢与那份深藏于心的忧思,都在青铜的凝重中得以复活。材质选定了青铜,不仅因其耐久厚重,能历经风雨沧桑,更因那沉稳的表面与坚毅的内里,恰如隐蔽战线革命者们的特质——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平凡中见伟大。
然而,泥稿的初步完成,只是走出了第一步。要让英雄真正“活”起来,离不开史实的精准与情感的注入。那段日子,《冷月无声:吴石传》的作者、也是我们特邀的史实顾问郑立老师,带着他多年研究积淀的深厚情感,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他不仅核对史料细节,更专注于人物神态的精准捕捉。他会指着吴石将军的面部泥塑说:“这里,眉骨的弧度应该再硬朗一分,那是他决策时的决断”;又会端详聂曦的手部姿态提醒:“执望远镜的指尖,要有一点微微的力道,那是他极目远眺时的专注与急切”。那些讨论,细致入微,仿佛我们不是在塑造青铜,而是在试图唤醒一段沉睡的记忆。
让我们内心深受触动的,还有那次邀请烈属前来研讨的上午。当屏幕上投射出英烈泥稿形象的效果图时,一位年迈的烈属,久久凝视着那张泥稿,他颤巍巍地起身,伸出微微抖动的手,喃喃低语:“像,真像……就是这种感觉,沉稳,里面却有火。”那一刻,会议室里安静极了,我们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他那句“里面有火”,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我们所有创作的初衷。我们追求的形神兼备,不正是要捕捉到这深藏于内的、不灭的精神之火吗?烈属们的回忆、他们的泪水、他们沉默的凝望,为冰冷的泥塑注入了最炽热的情感与灵魂,让艺术的表达有了坚实的生命根基。他们让我们更深切地理解到,雕塑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理想坚定、组织严密、以生命相托的集体精神,吴石将军与聂曦、王正均,正是这种精神的杰出代表。
泥稿在反复的打磨中日臻完善,终于迎来了翻模铸造的时刻。当炽热的青铜溶液奔涌进模具,发出沉闷而有力的轰鸣,我们仿佛听到了历史深处传来的心跳。冷却,打磨,抛光……当最后一道工序完成,这座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群雕真正屹立在纪念园时,正是九月末的一个清晨。我们特意将揭幕的日子,定在了九月三十日烈士纪念日的前一天。这个选择,饱含着我们深沉的考量。这不仅是为了在庄严的纪念日来临之际,以一种最具体的方式告慰先烈——家乡人民从未忘记他们的牺牲;更重要的,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无声的教育。我们所在的福州革命英烈纪念园,作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希望这里不仅仅是一处陵园、一个景点,更是一所“立体的红色课堂”。当孩子们、党员干部、社会各界群众来到这里,仰望这座在破晓光影中策马前行的群雕时,那种直观的、视觉与心灵的冲击,胜过千言万语。它能让人瞬间理解,什么是信仰,什么是担当,今天幸福安宁的生活从何而来,我们又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继续奋斗。
揭幕那天,秋阳澄澈,天空湛蓝如洗。与《统一之愿》一同迎接公众瞻仰的,还有另外十二尊精心塑造的英烈半身雕像,它们共同浓缩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抗美援朝的壮阔历史长卷。这里有“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有以笔为枪的林白水,有工人运动的先驱林祥谦、王荷波……他们与《统一之愿》及另一组主题群雕《英雄之果》一起,构成了一部立体的英雄史诗,默默诉说着福州儿女跨越时代的奉献与牺牲。
如今,每次从这群雕前走过,无论是在晨曦微露的清晨,还是在霞光满天的黄昏,总能感到一种无声的凝望。那青铜的肌理,在时光的触摸和风雨的洗礼下,慢慢生出更加温润深沉的包浆,仿佛历史的沉淀,也仿佛精神的累积。它们就像一座座精神的灯塔,不言不语,却光芒长存,不断提醒着来往的人们,也砥砺着我们这些纪念园的守护者。我们知道,这座雕塑的诞生,不仅仅是为纪念园增添了一处新的景观,更是我们烈士褒扬工作的一次实践与探索,它让历史可感,让精神可触,让那跨越了七十五载的守望与祈愿,在今天,依然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回响。而那统一之愿,正如这破晓之光,终将驱散一切阴霾,照亮前行的道路。(福州市革命英烈纪念园管理中心 陈逸)

来源: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