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敕谕、一款家具 件件是宝

在民族文化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西藏专展”中,一件件文物静默而立,却仿佛拥有千言万语,向我们讲述着西藏与祖国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故事。为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我们邀请到了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员徐畅冬为我们进行解读。

图为敕谕 民族文化宫供图

这是1757年乾隆皇帝命六世第穆呼图克图阿旺降白德勒嘉措出任西藏地方第一任摄政的敕谕。它以藏文、满文、蒙古文3种文字书写,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

敕谕大意为:七世达赖一贯遵旨办事,很合我意,如今突然圆寂,我非常悲痛。西藏事务尤其紧要,达赖喇嘛去世之后无人办理,西藏上下一致认为你德行高尚、学识渊博、熟悉政务,故推荐你代理西藏事务。现在我同意这一请求,任命你为西藏地方摄政,并赏给“班丹诺门汗”名号。以后你凡事务必要与驻藏大臣商议,谨慎处理西藏事务。

徐畅冬解读说:“从六世第穆呼图克图开始,西藏地方摄政制度正式确立,并一直延续至1950年,时间跨度长达193年。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共有13位由中央政府任命的西藏地方摄政走上历史舞台,其中清朝时期有11位,民国时期有2位。摄政制度有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治理,填补了政教合一制度下达赖喇嘛缺位时的权力真空。”

清晚期酸枝木太狮少狮座屏底座

图为徐畅冬在讲解清晚期酸枝木太狮少狮座屏底座 摄影:周晶

在清晚期酸枝木太狮少狮座屏底座中间的绦环板上,刻有“太狮少狮戏绣球”图案,“太狮少狮”取的是谐音“太师少师”,寓意家中才俊辈出、幸福美满。雕纹上的瑞狮文化是汉朝时随佛教传进来的,后与儒家文化结合,成为普受欢迎的中华文化符号。

从整体来看,座屏底座上太狮居主位,喻中央政权;少狮仰首呼应,喻地方。这一结构隐喻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治理和“大一统”的局面。

图为底座纹样细节图 民族文化宫供图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明清宫廷家具上我们习以为常的纹饰和题材,其实都是吸收融合各民族文化的结晶,寄托着各民族共有共享的美好寓意,”徐畅冬讲到,“值此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民族文化宫特别策划‘西藏专展’,也是希望借最直接、最权威的历史物证,正本清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坚实的历史支撑,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西藏专展”中的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它们或记录历史的关联,或展现文化的交融,或见证经济的互通,并跨越千百年时光来告诉我们:西藏始终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西藏网 实习记者/张艺彤 记者/周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标签:历史   家具   西藏   文化宫   底座   达赖喇嘛   地方   民族   中华民族   呼图克图   共同体   文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