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一场围绕机场拦截充电宝的灰色交易正在悄然进行,本该被销毁的安全隐患产品,却通过批量二手交易流回市场,最终流向学生群体的书包和口袋。
央视新闻近日调查发现,部分本应在机场安检环节被拦截并报废处理的无3C认证充电宝,并未进入正规拆解回收渠道。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被回收企业批量转售,流入闲鱼、转转、拼多多等线上二手平台及线下市场。
记者在多家平台上搜索“二手充电宝”,发现仍有卖家在批量销售无3C认证充电宝,一些帖子中明确写着“充电宝来自机场查收”。这些充电宝最终流向线上二手平台、线下地摊,以及县城、村镇的手机店等渠道。
今年6月28日,民航局充电宝新规正式实施: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一律禁止携带乘坐境内航班。
新规让乘机旅客的出行更加安全,却也导致大量不符合标准的充电宝被旅客弃置在机场。机场安检口处,工作人员每天都能拦截下成千上万个无3C认证的充电宝。
据调查,杭州机场单日拦截不合格充电宝数量就达到3496个,多地机场收缴量单日也均突破3000个。这些数字背后,是民航局保障航空安全的决心,也带来了如何处理这些拦截充电宝的难题。
按照民航局的规定,机场会对超过暂存期限的充电宝和旅客自弃的充电宝一起作合理处置,如统一销毁或与相关电池回收企业签订协议,报废处理后进行资源回收。
然而,央视记者的调查却揭示了另一条隐蔽的流通路径。记者以批发充电宝的名义找到两位销售机场二手充电宝的回收企业负责人,却发现这些企业以回收和拆解的名义从机场收购充电宝,但实际并未真正拿去拆解。
在东莞的一家回收企业,业务经理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货源”:“我们从机场收回来的货都是好漂亮的,这12袋都是云南回来的,挑了一部分,已经走了一批,这些都是比较旧的”。
为什么这些本应被拆解报废的充电宝会流入二手市场?巨额利润差是关键原因。
根据回收企业透露,一吨充电宝从机场流出时的平均价格在9000元左右,一吨约4000个,算上运费,每个成本平均在2-3元。转卖二手每吨可以赚8000到12000元,但拆解后打粉则只能赚4000元。
利润差了一半,高额利润让一些人罔顾法律,铤而走险。二手销售快进快出,还能将起火、爆炸等安全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这些充电宝非常抢手。就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还有几名买家通过电话联系负责人询价订货。通过逐级分销的模式,这些无3C认证标识的充电宝会流向多个渠道。一位来自深圳宝安的卖家与记者约定线下自提,现场发现,这些充电宝外壳上确实有机场相关标志。卖家直言不讳地表示,这些是近期机场拦截的无3C标识充电宝。
在距离市区较远的东莞市塘厦镇,另一位卖家也声称他的充电宝都是“机场货”,而且表示“要五千个都能搞得定”。当被问及货源问题,这些卖家表示并不担心,暗示有稳定的供应渠道。
有卖家告诉记者,很快就要开学了,学生群体是他们的主要客户,这也是他们最近都想囤点货的主要原因。
这些无3C认证、存在安全隐患的充电宝,未经任何安全检测和处理就重新流入市场,最终流向对价格敏感但安全意识薄弱的学生群体。
按照规定,机场应将自弃充电宝统一销毁或委托专业企业回收,并全程记录流向。但实际上,回收企业打着回收和拆解的旗号从机场收充电宝,却根本没有拆解。
当记者咨询几家机场,是否可以告知合作电池企业的名称时,都遭到了拒绝,充电宝去向成谜。有回收企业业务经理直言不讳:“认识这个(机场)领导,有关系,价钱你顶上去就有了”。
这些被拦截的充电宝本身就因缺乏3C认证、存在安全隐患而被禁止携带。无3C认证通常意味着这些充电宝在电芯质量、电路设计、外壳阻燃性等方面未达到国家安全标准。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不合格充电宝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过热、短路、起火甚至爆炸等安全事故,简直就是“定时炸弹”。特别是在学生群体中使用,更是增加了安全隐患。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近年来,国内外都曾发生过因充电宝质量问题引发的火灾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要截断二手充电宝销售的灰色产业链,需要多方合力。首先机场委托的回收单位必须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每个回收的充电宝应加盖不可篡改不可消除的专用销毁标记,并标注回收单位名以及监督电话。
其次,平台应该严禁网店批量销售二手充电宝。第三,对二手充电宝买家比较集中的校园周边、县镇电子市场开展经常性线下检查,打击线下非法批量销售行为。
充电宝安全不能止于机场拦截,还需多方协同,共同构建“生产-流通-回收-处理”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此事件曝光后,引发了网友广泛讨论。“没想到机场拦截的充电宝竟然流回到了市场,这岂不是把我们乘客的安全当儿戏?”一位网友评论道。
还有网友表示:“这些卖二手充电宝的人明明知道产品存在安全隐患,还专门 targeting 学生群体,简直是无良商家!”
也有网友建议:“机场应该建立更加严格的监督机制,从源头上切断这些充电宝流出的可能性,不能只是拦截下来就不管后续了。”
阿喆锐评:机场拦截充电宝本是为了航空安全和公众利益,但却被某些人转化为牟取私利的工具。这条灰色产业链的存在,不仅暴露了监管环节的漏洞,更将安全隐患转嫁给了消费者,尤其是学生群体。公共安全不是商品,不能明码标价;执法权更不是私权,不容暗箱操作。要斩断这条灰产链,需要阳光操作、公众监督和严厉问责。唯有如此,才能让公共安全不再“半途而废”。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