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关于“1元奶茶”的话题又火了。
10月15日开始,新版《反不正当竞争法》正式实施。
其中一条规定格外引人注意:平台经营者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商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简单点说,就是不准再逼商家赔本做活动,消息一出,奶茶圈、外卖圈、餐饮圈全都沸腾了。
商家松了口气,觉得终于有法可依,消费者却炸锅了,质问:“难道喝个便宜奶茶都不行?”
同一个政策,两种情绪,也揭开了“低价时代”的真相。
过去几年,外卖和新茶饮行业最有名的玩法,就是补贴大战。
你打9.9元,我打8.8元;你搞0元购,我就再来个“满18减18”。
活动看着眼花缭乱,消费者下单爽,平台流量暴涨,但这些热闹的背后,其实没人真正赚钱。
不少奶茶店老板都说过一句话:“爆单的时候最怕爆单。”
一场活动下来,打单机不停,骑手挤满门口,员工连轴转,最后算账才发现单量上去了,利润没了。
原料涨价、人工加班、平台抽佣,这些成本都没消失。
那“便宜”从哪来?答案是:商家在亏,平台在补,消费者在薅。
但补贴不可能一直烧下去。平台补贴一停,小店跟着倒。
所以,“1元奶茶”看着热闹,其实是一场饮鸩止渴,消费者省的是一时的钱,商家丢的是一年的命。
“1元奶茶”会写进法律条文,并不是为了管奶茶本身,而是管乱象。
新法的重点在于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低价销售。
什么意思?
就是说,平台不能再用算法逼商家参与低价活动,也不能因为不降价就限流。
过去几年,很多商家被动“卷”进去,你不参加活动,平台不给你流量,你不打折,搜索排名靠后,不跟着卷,连老顾客都看不见你。
长此以往,价格越打越低,品质越来越差。
最终商家亏、平台亏、消费者也被拖着一起降体验。
监管层的思路很明确:
不是不让优惠,而是要防止“赔钱竞争”变成行业毒药。
反内卷,其实是让竞争回到合理的轨道上。
新法落地后,商家总算松了口气。
以前不打折就限流,现在起码能自己做决定了,但补贴没了,生意也没那么好做。
少了活动拉新,门店要重新想办法留住客人,靠产品、靠服务、靠老顾客复购。
看似松绑,其实是重新洗牌。
平台也一样尴尬。补贴能拉人气,却烧钱,不补贴,流量又掉。
现在有了红线,它们只能换招,搞会员、积分、联名活动,试着让用户留下来。
表面“去内卷”,其实还是想办法卷出新路。
最焦虑的还是消费者。
大家觉得羊毛没了,奶茶又涨价,心里不平衡,但从长远看,商家不再赔本内卷,市场才能稳住。
只是习惯了低价的人,要重新适应正常价格,确实需要点时间。
别以为新法一出,低价促销就会消失,企业会改用更聪明的手段。
星巴克下调部分饮品价格、海底捞推出22元自助午餐、大米先生调低称重价……
看似是“市场自发”,其实是战略降价,不是赔钱打折,而是结构性调整。
过去靠烧钱换流量的时代结束了,接下来比的是精细化:谁能用更低的成本、同样的价格,做出更好的体验。
价格战不在明面,而是藏在运营、供应链、数字化能力里。
今年上半年,全国餐饮利润整体下滑6.7%,不少企业利润腰斩。
行业已经从“扩张期”进入“理性期”,能活下来的,不是最便宜的,而是最稳的。
“反内卷”的背后,是一次行业逻辑的升级。
在消费降级的表象下,真正的趋势其实是“理性升级”。
人们不再盲目追求低价,而是看值不值。
南城香的创始人就说,“餐饮未来的利润率不会高于5%,但效率会更高。”
意思是,靠服务、靠体验、靠复购,而不是靠一杯奶茶的价差。
蔡澜点心在今年也调整了策略,不拼价格,拼品质。
加量不加价,稳定供应链,让顾客觉得物有所值,这才是长远的活法。
从短期看,这种转型让人不习惯;从长远看,它让市场变得更健康。
价格能回归理性,行业才能回归本质。
“1元奶茶”并不是问题的根源,它只是这场长期价格战的一个缩影。
过去几年,平台靠补贴抢流量,商家靠让利来活命,消费者靠薅羊毛获得快感,谁都知道这不长久,但谁也不敢停。
如今新法落地,规则重新划线。它不是要让奶茶涨价,而是让竞争回归理性,让商家能活下去,让平台不再滥权,也让消费者喝到品质稳定、价格合理的奶茶。
低价不是坏事,但如果所有的便宜都建立在有人亏本上,那最后受伤的,还是整个行业。
价格战退场后,留下的才是真本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头条深一度#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