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电子眼”吗?就是我们举起手机,打开相机的时候,其背后所用到的高科技——COMS图像传感器。
而今,我们几乎人手一部高像素手机。但若回到20年前,手机成像的核心技术,还是中国难以启齿的“痛点”。
当时的中国作为生产大国,虽能产出全球数量过半的手机,却造不出一个属于自己国家的图像传感器。
直到一位清华研究生——赵立新,带着自己的两位老同学扭转了这一局面。
他用二十年的时间,在满是蚂蚁的破厂房里,啃下了中国CMOS传感器最硬的骨头——从无到有再到强。
从30万像素的“工业垃圾”,一路做到5000万像素,CMOS全球出货量第一。

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儿时父亲给的螺丝刀,是日后撬开他科技世界大门的钥匙。
赵立新年幼时,家庭并不富裕。课余时间,他经常要帮父亲干活,却并没有影响他的成绩。
也正是和父亲一起组装自行车的日子,为他日后的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
1985年,19岁的赵立新以全国青少年发明竞赛最高奖项获得者的身份,进入清华。
研究生毕业后,他在新加坡和美国的半导体公司都从事过研发工作,并小有成绩。
2000年的时候,34岁的赵立新看到夏普发布全球第一款照相手机,嗅觉敏锐的他,深知图像传感时代即将到来。
怀揣着对行业前景的精准判断,2003年,37岁的赵立新做了一个改变了中国芯片产业格局的重要决定——回国创业。
创业初期,条件很是艰苦,整个团队只有3人——赵立新和闻讯而来投资的两名高中同学,也是他的清华校友李文强和魏军。
赵立新以个人积蓄几十万美元为基础,联合两位校友共同注资200万美金,并成功引入340万美元风险投资,创立了格科微电子有限公司。

在当时,600万美元的创业资金并不是一个小数字。但这个数字,对芯片设计行业来说,却是杯水车薪。
即便是在资金紧缺的艰难处境下,赵立新也并没退缩,而是凭借自己敏锐的商业嗅觉去整合资源,寻求合作。

正好当时,中芯也在关注传感器这一块。赵立新主动出击,去寻求同在创业阶段的中芯国际合作。
一拍即合后,中芯国际出资建立生产线,格科负责设计。形成“格科设计,中芯国际制作”的共赢模式。

然而,赵立新在研发高端产品时,频频受阻,又转去做基带研究,仍旧不顺利。
赵立新只得迅速调整研发方向,从门槛较低的30万像素产品做切入点进军市场。
终于,在2005年,经过40多次的努力,格科的首款商业化CIS产品问世。

成功打开市场后,格科面临着一个更严峻的挑战——统治芯片市场的国际巨头们,开始对格科进行打压,发起价格战。
他们将和格科同水准的产品压低价格,企图凭借这场价格战,将格科定格在历史上。
赵立新后期回忆这段艰难岁月:“在这场价格战中,最难的是他们公司的账户上仅仅剩下200元。”
三位数的数字敲打着团队的信心,但没打击赵立新创业的热情。

好在生死存亡之际,有投资人继续注资,才让格科成功起死回生。
获得支持的格科,凭借自身低成本的价位优势,最终成功占据了中低端产品市场的主导地位。

赵立新深知,真正的竞争永远不来自价格,而是技术创新。
于是,在获得第一阶段成功后,他又带着团队继续进行科技深造。
在团队研发2000万像素技术的过程中,一度遭遇严重的技术瓶颈。首批2000颗芯片的良率极低,仅1颗合格。
在赵立新的带领下,研发团队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关,不仅将产品良率优化至95%以上,更凭借创新的电路设计,实现了性能提升40%的同时,将成本压缩至行业平均水平的50%—65%。
与此同时,格科还利用自己的核心技术扩展应用,自主研发LCD驱动芯片。
2010年,格科设立自己的显示驱动产品线。
到2019年,格科作为中国大陆的LCD驱动芯片供应商,首次跻身全球前五,凭借4.2亿颗的出口量,成为该领域唯一上榜的中国大陆企业。

2020年,格科的年营收营业额已经接近65亿元,CMOS图像传感器出口量更是突破了20亿颗,位列世界第一。
但是赵立新知道,这个第一含金量并不足。
65亿元的年营收,仅占全球份额的5%,而芯片行业的大佬“索尼”的市场占有率,占全球的40%。
于是赵立新又带着团队继续出发,向高端市场发起挑战。
这一系列措施,大大提高了高端产品量产效率。很快,OPPO、小米和华为等国产手机都选择了格科的中高端产品。

据格科2025年度报告,高端转型已初步见效,前三个季度营收57.32亿元,同比上涨25.66%。
从生死边缘到全球之巅,格科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技术创新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赵立新和格科的发展和成功,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更是中国芯片产业突破“卡脖子”的缩影。
从开始在工业棚里,到公司账上只有200元的余额,再到今天全球出口量第一,年收入60亿元的辉煌。

赵立新用二十年的时间告诉我们,科学技术靠别人支持是不可以的,只有自力更生才能有所突破。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中国科技者要历经“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真理,才能看到日新月异的变化。
赵立新带着格科在国际竞争中杀出重围,让中国芯片在世界芯片版图上占领了重要一席。
科技路上的创新永无止境,也从无坦途,产业突破绝非易事,但奋斗终将圆梦。
中国芯片的未来产业,正需要千万个追梦人,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上续写篇章。
-END-
参考资料:
1.新浪财经《突破“卡脖子”!清华学霸干出又一个世界第一》
2.清华大学出版社《芯人物-致中国强芯路上的奋斗者》
3.财联社《二十年磨一剑,格科微角逐中高端市场》
作者:赵花花
编辑:歌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