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中最奇葩的事:作为主体的俄罗斯,主动终结了联盟的存在

1991年冬天,世界看到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苏联这个曾经让全球两个阵营分庭抗礼的超级国家,竟然被它的“当家人”俄罗斯自己给拆了。

这种操作放在国际政治史上,几乎前无古人的,别的国家解体,要么是被外敌打垮,要么是地方闹分家,可苏联是自己终结的。

到底是为什么?叶利钦当时在想什么?

大厦已经倾斜,但拆房的却是“家长”

说起来苏联在冷战后期的问题,已经堆得够高了,经济停摆、官僚冗杂、改革无果,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领导层却依旧高高在上,谁也不愿意真刀真枪地动根子。

到了八十年代末戈尔巴乔夫试图破局,他想加快发展节奏,搞出点民主。结果把底下积压的矛盾全爆发出来了,各地的民族情绪、地方政府的权力意识一点就着,原本靠强力机关捆在一起的联盟,开始出现一条条缝。

这个时候的俄罗斯局势也在悄然生变,它想单飞搞自己的“小日子”,1990年俄罗斯高调宣布自己的法律高于联盟的法律,等于直接说:以后我说了算,联盟那一套,我未必照办。

这一步其实已经揭示了它的态度,对于苏联本体俄罗斯不再认同,想要跳出来,重新定位。在当时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叶利钦靠着民众支持和地方力量迅速崛起,逐步把军队、财政、外交这些关键部门都握在了自己手里。

苏联的“中央”其实早就空了壳名义上还运转,实则各自为政,俄罗斯这时候不是在想怎么救联盟而是在盘算如何把联盟分完、资源归自己。

密室里的决断,三个签字就让帝国消失

1991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领导人悄悄碰了头,没有任何大张旗鼓,没有公开讨论,一纸协议就决定了苏联的命运。他们说:这个联盟不存在了,我们要建立一个新的“联合体”,至于原来的体制,就此作废。

从程序上讲这种做法完全绕开了法律,也没经过全国人民的同意,乌克兰早就表态不想再回联盟,白俄罗斯态度模糊,俄罗斯则直接给这场“离婚”盖了章。

这份协议一出来,苏联的总统戈尔巴乔夫基本成了摆设;他手里没有军队、没有财政、没有实权,连核武器的按钮都被移交给了俄罗斯。过了不到两周他干脆辞职,宣布自己“任务完成”算是给这段历史画上了句号。

就在几个月前,苏联还搞过一次全民公投,大多数人其实是希望保住联盟的。可政治的方向并不由民意决定,最后决定命运的是那几位坐在密室里签字的人。

俄罗斯在这场密谋中的主导者也是最大受益者,它是主动选择走出这一步的,这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被解体”的过程完全不同。

旗帜的更替,是国家角色的彻底反转

1991年12月25日晚上,克里姆林宫的红旗缓缓落下,苏联的国旗不再升起,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俄罗斯顺理成章地接过了苏联的“衣钵”,包括联合国席位、海外资产、对外关系等。但这份“继承人”的身份,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荣耀,反而是满手的烂摊子:经济崩盘、社会混乱、国际地位迅速下滑,曾经两个超级力量之一,如今变成了一个焦头烂额的国家。

让俄罗斯头痛的是战略空间的骤然收缩,原来苏联的边界相对安全,周边国家也都在一个体制下。可解体之后,地缘环境一下子变了味。

北约的东扩步步紧逼,原本的战略缓冲区成了潜在威胁。这让俄罗斯重新意识到,自己主动拆掉的那面墙,过去是用来防风的。

长远来看俄罗斯这场“自解体”的代价是沉重的,它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政治自主权,但牺牲了国家的整体战略利益。人口减少、市场缩小、交通中断、安全压力激增,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原本想轻装上阵,结果却是负担更重。

叶利钦当时或许觉得,俄罗斯能在混乱中脱身独立后可以走向繁荣。现实并没有如此美好,历史走了一圈,俄罗斯再次陷入孤立,周边形势更加复杂,内部问题也并未缓解。

这场“自废武功”的操作,最终证明:一个国家要发展,不是靠拆掉旧制度那么简单。真正的稳定,需要制度的适配、民众的认同和多民族的共识。苏联的失败是制度僵化的结果,但俄罗斯的主动退出更像是一种误判。

信息来源:

新华社:有关苏联解体、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权力交接、俄罗斯主导《独联体协议》签署等事件的系列深度报道。

人民日报:《苏联解体30年纪实》、《戈尔巴乔夫辞职演讲回顾》等专题,提供了解体过程的官方叙述和档案梳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2

标签:历史   俄罗斯   奇葩   主体   主动   联盟   苏联   叶利钦   戈尔巴乔夫   国家   白俄罗斯   乌克兰   协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