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迁今若在
编辑|史迁今若在
提起“唐宋八大家”许多人印象中的都是苏轼、苏辙、曾巩这些人,这些文学家在北宋文坛上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但是在科举考试中他们的成绩却不是第一。
嘉佑二年,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学大腕参加了同一场科举考试,这场考试也被后世称为是“千年龙虎榜”,但是这场考试的状元并不是他们几人,状元的风头确确实实是被苏轼、苏辙抢走了,这位状元就是章衡。
章衡是千年科举考试历史上第一个“全科状元”,就连欧阳修看见他的文章都忍不住连连赞扬,章衡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在历史的洪流当中他留下的事迹却少之又少?
众所周知,宋朝一向就是重文轻武的,文官的地位要比武将的地位高出许多,1072年,宋朝一位员出使辽国的时候,遭到辽国国主的刁难,明明他们知道宋朝重文轻武,还让这位官员表演骑射为他们助兴。
而这位官员却十分从容淡定地接过了弓箭,更是百发百中,狠狠地打了那些想要看笑话人的脸,辽国国主也不得不称赞这位官员文武双全,这位官员就是章衡。
章衡小时候在读书学习的时候,还常常习武,在嘉佑二年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和他一同参加考试的考生都是后来名留青史的文坛巨星,在还没有考试的时候,他们的名声就已经传遍天南海北了。
所有人都在猜测状元究竟会落在苏澈、苏辙身上,还是会落在曾巩身上,就在放榜的当天,一个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的名字跃然纸上,摘下了状元的桂冠。
和章衡一同考试的人除了苏轼、苏辙这些文豪之外,还有章衡的叔叔章惇,虽然他被录取了,但是因为好面子不愿意屈居于侄子之下,一气之下扔掉通知书就走了。
对于章衡考取状元,许多人都非常的纳闷,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竟然能够将苏轼、苏辙等一直文学巨豪甩到身后,他究竟有什么样的能力。
在当年那场科举考试中,他的考卷第一句就深得宋仁宗的欢心,“运起元圣,天临兆民”意思就是当时社会因为有宋仁宗的治理,让百姓都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
考取状元之后,他便开始在朝廷上一展拳脚,甚至都不畏惧当时宰相的强权,章衡查到了朝廷中有人在财政上做手脚从中获取巨额的利润,便接连向皇帝上书彻查此事。
章衡更是直言指出当时财政部门在政府财政支出上没有一点预算,有急用的时候就向百姓征收,若是收不上来就对百姓进行逼迫,百姓苦不堪言,奈何当官的实力太大,根本无处申冤。
他的这一行为算是彻底与统管财政部门的官员结下了梁子,随后没多章衡就被贬到地方当官,远离了政治中心。
在郑州当官的时候,章衡将被武监抢占的4200顷土地全部分给了当地的百姓,在澶州为官的时候,发现当地百姓大都是靠着贩卖盐为生,但是当时朝廷下令禁止私自贩盐,大量百姓因为贩卖私盐被关进监狱当中。
这一法律条文的颁布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章衡多次上书希望朝廷能够废除这项法律,挽救了当地许多百姓的经济生活。
章衡几乎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做出一些实事,位于海河水系的滹沱河一到雨季就常年发大水,百姓深受其害,章衡在此当官的时候,曾经自掏腰包修建了长约二十多丈的河堤,极大地避免了洪水给当地群众带来的危害。
不仅仅是自己治理管辖的范围之内,只要有需要章衡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杭州西湖有一个旅游景点,苏堤,这是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为了改善西湖生态环境建造的水文建筑。
但是这个想法却是有章衡提起的,苏轼在到达杭州的时候,西湖已经是水枯草长,淤堵十分严重,当下苏轼便联合几位好友集思广益,寻求解决方法。
最终原本堆积的淤泥杂草被修筑成为一条接近三公里长的河堤,大大地节约了治理成本,在后来的治理过程中,苏轼还找到章衡寻求帮助,这时候人们才知道治理西湖的想法是章衡提出来的,面对苏轼的求助,章衡连想都没想就鼎力相助。
章衡的一生都在为百姓做事,无论是为官还是为人都是可圈可点的,他治水、改革财政、盐政之道现在都是可以参考的,他切切实实地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您还知道哪些在被历史洪流埋没的能人志士?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
1.章衡——百度百科
2.黄锦君.章惇传论——从章惇的宦海沉浮看北宋中后期政治风云[J].宋代文化研究, 2000(1):12.
3.《史上最该平反的奸臣,蒙冤900年》——澎湃新闻
4.《千年前这场高考40万人报名,天才成群结队,却都与状元擦肩》——极目新闻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