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幼儿园的“天才”、小学学霸到初中高中慢慢就泯然于众了?
现在我家娃上高中了,一路看到幼儿园、小学、初中的不少学霸同学与我们渐行渐远,作为父母,真的有些感慨,准确说是伤感、叹息和疑惑——当初这么优秀甚至是耀眼的娃,咋就没考上?
早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就发现,很多入学分数比我高很多(我班排快垫底了)的同学,慢慢都跑到我后面去了,而且他们的学习比我认真刻苦很多。当时觉得好奇怪,对那些很努力的同学不公平。
当我家孩子要上幼儿园时,我发现周围与他差不多大的小朋友都好厉害(现在小朋友的更厉害派啦),我不得不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如何才能让孩子不掉队?
或者说,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学霸的不断陨落?如今再回头看这个问题,答案越来越清晰。
因为学习的知识越来越难?以前我也这样认为,很明显嘛。有人说初中难度是小学的2倍,而高中则又是初中的4倍。也许吧,但是,我们忽略了两点:
一是随着学习难度逐渐提高,孩子也在一步步成长,能力当然也会一步步增强,可以也应该能应付越来越难的知识。我不认为3岁孩子算个1+1会比高中孩子解个不等式容易多少。
二是虽然知识确实越来越难了,但对所有孩子来说,不都是一样的吗,为啥以前你可以,现在你就不会了哩?
天生的?不是学习的料,没办法。打也打了,骂也骂过,课没少补,我家孩子就是比别人家的笨一些。承认他的平庸,放过孩子,也放过自己,不少家长把这碗“鸡汤”喝得滋滋响。
把学习掉队归结于“天赋”或者说“基因”,真的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借口,因为很难反驳。
电影《雨人》剧照 雷蒙,自闭症患者,数学天才
那,怪我啰?
14岁的孩子,一般的刑事责任都不用承担,你说学习掉队这么个小问题还会要他负责吗?当然是监护人要扛下所有!所以,不怪我们自己还能怪谁?
不要急于辩解,我知道不是我们不努力,就像我高中很多三更睡五更起的同学的一样,很努力,但结果仍然很难看。多年以后,我才想明白,是他们努力的方向出了问题。
我们努力的方向偏差,最容易在以下两个方面出现:
一是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孩子身上。
随便在大街上逮一个有娃的成年人问问,做父母容易吗?没人敢说容易。但奇怪的是所有人又都会觉得做父母是最容易的事——有了娃就自动升级为父母了。
年轻的父母和孩子
对于一个新生命,用日新月异来描述毫不为过。孩子的一天,是真真正正成长的一天。
从出生到幼儿园,再到小学,初中、高中,这个阶段对于孩子来说,是急剧变化的时段。不只是外部世界的变化,主要是指孩子需要学习的知识的变化。更有身心的变化,就算是现在,看着比我还高半头的孩子,好像昨天还单手托在手心的样子,有时候真的觉得很恍惚,不真实。
在孩子这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段中,我们在相对平淡乏味工作生活中,认知跟上了节奏吗?
记得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有一天中午媳妇和爸妈都出去了,我独自一人在家带娃,午餐给他蒸了点儿小土豆丁,结果下午孩子拉出来的还是小土豆丁,。
后来,当楼上爷爷自豪的说经常给他家小孙子,跟我家娃差不多大,早餐吃热干面的时候,我就明白了,为什么现在这么美好的生活中,还有像他那么面黄饥瘦的小孩子了。
随着孩子的成长,不同阶段,孩子最在意什么?孩子最需要什么……做一个理解孩子的父母都很难,更不要说“与孩子一起成长”了,因为这需要付出相当大的精力来学习。
我就一直奇怪,为什么不在大学,或者婚前、孕前开展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针对性学习课程。生孩子也许容易,养孩子真的不简单。
实际上,如果想孩子一直保持优秀,即使做到与孩子一起成长,也还远远不够。因为有一些事情,你明白的时候,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昨天碰到一个朋友,他对孩子的教育一直很上心,孩子在湖北省最好的高中上高一。那孩子我见过几次,阳光帅气,成绩一直很好,而且从小对数学很感兴趣。因为孩子数学成绩一直很好,所以朋友在孩子念小学初中时也就没多想。
没想到现在孩子高一了,突然想去搞数学竞赛,结果学校竞赛老师委婉的说可能起步有点晚了,不划算,不如一心学习文化课。孩子回来抱怨了好几天,朋友也很后悔,当初孩子学有余力,自己咋就没多了解些这方面的内容,不至于现在只能叹气。
所以,总结来说,上大学之前,父母天然是孩子的领路人。要想领路,肯定需要走在孩子前面。所以不要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盯着他、管着他,而更应该留出时间精力来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认知,让孩子少走弯路,不走岔路。
“鸡娃不如鸡自己”,这碗鸡汤是可以喝的 。
二是把学习的重心放在了知识上。
也可以说是把孩子学习的重心全放在了分数上,而非能力提升上。
孩子小的时候,确实是知识导向,重在记忆与熟练。道理也简单,你字都认不全,何从谈理解题意?又怎么理解老师讲的知识,又如何自学?
所以,记忆这些基本知识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力——学习、理解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但是,新手父母们往往在分数的诱导下,忘记了这个目的。一个最常见的表现,很多人包括很多老师,非常在意计算的准确性。于是在小学阶段,花了很多时间给孩子做枯燥的计算练习。
在应试环境下,我倒不是说计算不重要。
但是。为了100%的准确率,特别是最后那个5%,孩子可能需要额外付出很多努力,值得吗?
一样的道理,比如小学阶段,每次我都追求100分。不是说追求100分有错,但100分和95分的付出真不能同日而语。
问题是,为了那个5分,孩子把大把的精力花在知识上,特别是一些简单的无意义重复上,而不是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上,值得吗?
我们在为那5分批评责骂孩子的时候,别人把时间花在了能力提升上,到了初高中,能力上的差距自然越来越大。到那时,我们再来感叹别人家的孩子厉害。
不重视分数,那该如何着手?
首先当然是好习惯,这个说过多次,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是一切的基石。这个不培养好,后面谈学习都是空中楼阁。
前些时听武汉市的一个理科状元分享,提问环节一高三同学问,“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怎么办?”状元郎直接被问懵了,反问“上课为什么不能专心听讲?这个间题我回答不了,下一个。”
其次是重视思维能力培养,这个其实很简单,不一定非要刷题。通过阅读、棋类游戏、科学实验,甚至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鼓励孩子思考问题背后的真因,多问“为什么”。
昨天和幼儿园的小外甥一起玩,考他3-3等于几,他说0,然后我就追问了他一个问题,“为什么3-3=0?”记住答案容易,培养逻辑思维和专注力也不难。
最后,又是我的大招——大量而广泛的阅读。我反复推荐过多次,因为阅读不仅是所有能力培养的最好载体——专注力,理解力,自习能力等等,更可以为各学科预备下坚实的基础知识。
我没发现一个阅读能力强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反倒是成绩不理想的孩子阅读能力通常很差。
总结来说,小学学霸的陨落,主要问题在家长身上。一方面是家长没有及时成长,给孩子指路引路。二是孩子的关注,没有从知识积累转换到能力竞争。
教育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孩子身上,也要看向我们自己。不能只盯在眼前的分数上,更应着眼于培养孩子适应未来挑战的核心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您的点赞、关注和转发是我最大的动力,我是伟大时代,一起用心培养孩子。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