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放假,孩子的手机使用问题,就会变成让父母非常棘手和烦恼的事情。
尤其是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想再用强迫和命令以及硬碰硬的方式,根本无济于事。
无论是强迫断网,还是批评指责,都不能让孩子主动放下手机,这时不如试试酝酿效应。
01
孩子一拿到手机就放不下来,家长会很着急去催,想各种办法去阻拦。
这是家长正常的想法和做法,但这种做法并不能让孩子放下手机,去好好学习。
还会引发更多矛盾,孩子要么敷衍答应,但该咋样还是咋样,要么完全不理会。
家长对孩子失望和生气时,也会用一些强硬的方法,比如断网,抢夺手机。但往往这种方法也没有什么用,只会引起家长与孩子之间情绪之间的拉扯。
就会陷入家长想管孩子,又管不住,不管又觉得心里非常不安,好像自己作为家长不负责一样。
如果已经尝试提醒没用,管不住,说了不听时,家长不如先按下暂停键,采用酝酿效应。
酝酿效应是指在遇到一个复杂问题时,无论多么努力还是不能解决,这时暂停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可能会对问题起到关键作用。
对于家长来说,管不住孩子的电子产品时采用酝酿效应的底层逻辑是,按下暂停键,先放弃改变孩子的强烈欲望,将家长与孩子从情绪拉扯中解离。
如果不能双赢,起码不至于闹到双输,两害相权取其轻。
02
也有不少家长提出自己的疑问:
看着孩子晚上抱着手机不放下来,是真的无法接受,一眼都看不下去;
孩子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和耽误了,时间消耗不起;
看见孩子玩手机就来火,一句不敢说,快憋出内伤了。
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也要接纳眼下的两个事实:
第一个事实是,孩子一旦沉迷手机,对手机有很大依赖,是不可能一时用什么方法能让孩子短时间放下。
第二个事实是,家长第一次提醒或试图管孩子手机无效,那么再怎么唠叨或指责催促,都是没有用的。
对于电子产品采用酝酿效应,其实就是后退策略,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管不了时,再接受无法管控的现实。
对于电子产品,孩子一时无法放下时,父母后退一步,克制想管的心,暂停一下,不是放弃孩子,而是以退为进。
这时的管控是在场,而不是放弃,也不是控制和纠正孩子。
孩子沉迷手机和游戏的核心动机是在游戏中孩子获得了即时的快乐和有爽感,而在现实中生活中缺失。
如果父母不着手解决孩子在现实中的反馈体验,一味的纠正孩子,想改变孩子当下玩手机的现状,是不太现实的。
03
想让孩子从虚拟的快乐走向现实,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现实中也能体会到快乐与满足与价值感。
孩子在现实中价值感的匮乏,往往会更容易迷恋手机与网络,沉浸在虚拟世界提供的情绪价值与愉悦感中。
如果家长能采用酝酿效应,不去揪着孩子手机与网络问题不放,将侧重点放在自我焦虑的释怀与克制纠正孩子,以及通过各种正向反馈去传达给孩子更多积极正向力量。
比如可以给孩子写鼓励小纸条,不吝啬言语的称赞,对孩子闪光点善于发现并及时肯定。
就能逐渐增加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价值感,引导孩子有更多正向的自我反馈。
当孩子觉得我有用,我有价值,我能好更多事的时候,孩子的胜任感,满足感和价值感就支撑起来了。
这时孩子就不会一直沉浸于虚拟世界的那些许反馈与满足中。
而孩子从手机奴到主动交,也是从虚拟的即时快乐到体会到现实的价值感的满足,这需要家长耐心持续的赋予积极正向的力量,来影响孩子发生改变。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