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文 | 纪梦秋(媒体人、国际问题观察者、译有《斯大林格勒》,曾赴乌克兰前线采访)
近日,乌克兰官方宣布,乌军从扎波罗热前线新瓦西里夫斯克镇实施“战术性撤退”。
这一消息的价值不在于说明该镇是否已经落入俄军之手,而是它所提到的城镇距离乌军南部重要据点胡里艾伯勒(俄方称古里亚伊波利)仅有20公里。
从2022年春天乌军坚守胡里艾伯勒至今,该防线一直在俄军进攻中岿然不动。但随着顿涅茨克防线被突破,它的东部侧翼受到威胁,将会陷入两面甚至三面包围之中。
如果丢失胡里艾伯勒,将意味着乌军扎波罗热防线被侧翼突破。
胡里艾伯勒在军事上作为重要据点的价值毋庸置疑。不过,本文作者在看到这个地名时,想到的却是乌克兰(也许可以说是帝俄)历史上的一个名人:涅斯托尔·马赫诺。
了解马赫诺,对于今日的俄乌战争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1888年,马赫诺生于胡里艾伯勒,是个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参加了1905年革命,1917年在胡里艾伯勒成立了无政府主义武装“乌克兰起义军”,又叫“黑军”,因为这支部队打着象征无政府主义的黑色旗帜。
马赫诺武装在俄乌双边历史中都是独特的存在。在苏俄的历史教科书中,马赫诺武装被称为“匪帮”,因曾与苏俄红军合作打击邓尼金白军,但又屡屡偷袭红军,弄得当局十分头疼。马赫诺武装组织非常灵活,行踪飘忽,战术近似于游击战。这支部队活跃在扎波罗热和南乌克兰地区。1920年初冬,红军发动突然袭击,想要清洗这支武装,但却屡屡吃亏,连红军高级指挥员伏龙芝都差点丧命在他们的枪口下。直到1921年下半年,“黑军”才被完全将肃清。马赫诺流亡法国,1934死于贫病交加。
胡里艾伯勒的马赫诺其实是乌克兰历史的一个缩影。在多年寻求独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这个国家一直在重复一个循环:与强大的友邻合作,独立抗争,再合作,再独立抗争。在这个循环过程中,乌克兰人的武装斗争往往能坚持很多年。在二战末期,位于西乌克兰的反苏游击队就在喀尔巴阡山区里坚持了十年之久。在长期战争中,这个国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足迹。
美籍乌克兰裔历史学家浦洛基在其著作《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中将乌克兰的中世纪的历史按语言形态划分为三大地理区域,一处是今天的北乌克兰,一处是位于今西乌克兰的加利奇亚公国,这里很早就臣服于波兰,一度还被奥匈帝国控制。另一处是哥萨克活跃的第聂伯河下游,即今天以扎波罗热州为中心的若干南乌克兰州。
如果说加利奇亚公国深受波兰和天主教传统的浸染,代表了乌克兰文化中的某些西方因素,那么在扎波罗热则形成了独特的哥萨克自治群落,体现出草原游牧地带所常见的好勇和尚武传统,打仗和劫掠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

名画《扎波罗热哥萨克回信》,反映1676年哥萨克在面对奥斯曼苏丹最后通牒时回信的场面(图自Wikipedia)
南乌克兰草原在千年历史中迎来了无穷无尽的过客。13世纪到16世纪期间,哥萨克在扎波罗热草原上神出鬼没,先后与占领此地的蒙古人、土耳其人和波兰人作战。1648年爆发了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乌克兰大起义。起义军与控制乌克兰大部的波兰人作战,甚至一度攻入波兰本土,几乎打进华沙。
波兰贵族巧施缓兵之计,获得了喘息之机,在随后作战中击败了哥萨克。赫梅利尼茨基随即选择与莫斯科合作,双方签署了《佩列亚斯拉夫协议》,哥萨克们引入俄军对抗波兰人。俄方后来认为《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是俄乌合并的法定基础。
1954年,为庆祝俄乌合并三百周年,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划归当时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治理,种下了2014年俄乌冲突的种子。但这一协议本身是有争议的。协议只有副本保存至今,没有找到正式文本。今天的乌克兰其实并不承认《佩列亚斯拉夫协议》的存在。
下图是位于基辅弗拉基米尔高地对面的群雕,赫梅利尼茨基居中,手握《佩列亚斯拉夫协议》卷轴。本文作者摄于2018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这组苏联时期留下来的群雕被拆除。

位于基辅弗拉基米尔高地对面的群雕(本文作者摄于2018年)
在当时而言,哥萨克并没有真的打算臣服于莫斯科,他们似乎更倾向于引入友邻力量打击波兰人。即使在赫梅利尼茨基时代,扎波罗热哥萨克也并没有沦为俄军的雇佣军,始终与俄方保持既斗争又合作的状态,直到最后被莫斯科分化和瓦解。其走向跟两百多年后的马赫诺还有颇那么一点相似之处。
赫梅利尼茨基大起义虽然没有给乌克兰带来最终的独立,但给予长期统治乌克兰本土的波兰人以沉重打击。他也因此成为了乌克兰民族英雄之一。有趣的是,不论乌方还是俄方,都对赫梅利尼茨基予以了高度评价。
二战中后期,苏联设立了赫梅利尼茨基勋章,1995年独立后的乌克兰也设立了这一勋章。1888年,在基辅市中心高地上建起了赫梅利尼茨基的雕像,雕像五十米外就是象征着乌克兰文化起源的索菲亚大教堂。

位于基辅市中心的赫梅利尼茨基雕像(右)和索菲亚大教堂(左)(本文作者摄于2014年)
马赫诺远没有赫梅利尼茨基那么有名。他的思想过于左倾,在当今的乌克兰思想中并不占主流。但本地人倒不会忘记这位名人。2009年,在胡里艾伯勒建立了一座马赫诺的雕像。对俄罗斯而言,马赫诺始终不是一个值得欢迎的人物。2024年5月,在俄军远程炮击下,马赫诺雕像被炸毁。
回到当前乌克兰战场。俄方目前控制了扎波罗热领土面积超过70%。乌克兰正在逐渐失去其重要的文化起源之地。乌克兰因其地理位置而处于不同文化碰撞边缘,不幸为战火困扰。以历史的逻辑推断,历史的片刻并不能说明这片四战之地的长期归属,但从它的泥土中诞生的文化却会长存。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