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刘贺这个人,大部分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便是《汉书》里头给安上的“昏君”名号。
大伙都传他只当了短短二十七天皇帝,却足足干出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到最后还被霍光给废掉了皇位。
但谁能想到,海昏侯的陵墓一经开挖,从里面挖出来的各类物件,直接就把史书上的说法给推翻了。

单是已经识别清楚的典籍,就有《论语》《礼记》《孝经》这类重要的儒家经典,更让人惊喜的是,里头居然还有早就失传了很长时间的《论语・知道篇》。
《汉书》里明明写着刘贺“行为荒淫且心智迷惑,丢失了帝王应有的礼仪道义,打乱了汉朝既定的制度”。
可要是刘贺真的没什么文化,也一点都不爱读书学习,那他又怎么会特意把这么多珍贵典籍都带进自己陵墓里呢?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竹简保存得那叫一个完好,有一部分竹简上面还留有当年批注的痕迹。
那些批注的字迹写得工工整整,对经文内容的解读也十分有条理,这绝对不是一个不识字或者没文化的人能弄出来的样子。

考古队在墓里还发现了一套专门的“书刀”,这种刀是古代人用来修改竹简上文字的工具。
那刀身被磨得光滑锃亮,一看就知道刘贺在平常日子里,经常整理典籍、钻研阅读各类文本,对读书这件事确实非常上心。
要知道,汉代的贵族虽说也会收藏一些书籍,但像刘贺这样,把儒家核心的经典著作全都收集齐全,还会细致地打理这些典籍的人,绝对不是一个“昏君”能做到的事情。
其中有一套青铜打造的印信,印信上面刻着“海昏侯印”和“大刘记印”这两组字样,另外还有专门用来封存公文的“封泥匣”。
还有一套青铜铸造的“铜鼎”,这种铜鼎是汉代诸侯在处理政务时,举行“列鼎而食”仪式用的礼器。
铜鼎的数量和规格,都严格按照刘贺诸侯的身份来配置,没有丝毫超出礼制的地方。
《汉书》里说他当皇帝的时候,“随意改变礼仪服饰,打乱了汉朝的制度”,可从这些出土的器物来看,他就连平常使用的礼器,都严格按照规矩来,又怎么会在朝堂之上随便改动国家制度呢?

更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墓里还发现了好几枚五铢钱的钱范。
这组象征着管理封地财政权力的随葬品,也能看出来他对封地事务的关心和重视。要是他真的没什么脑子,也不会处理政务,又怎么会在意这些跟政务相关的细节问题呢?
刘贺之所以会被人骂成“昏君”,根本不是因为他真的做了多少错事,而是因为他挡了霍光的路。
汉武帝去世之后,霍光就成了辅佐朝政的大臣,当时他权力大到可以掌控朝廷,选择刘贺当皇帝,本来是想找一个容易控制的傀儡。
可刘贺刚登上皇位,就着急把自己在昌邑时的老部下召进京城,想要组建属于自己的官员班子,这一举动可就触动了霍光的利益。
霍光一看刘贺不好控制,就联合朝廷里的大臣们,找了一大堆所谓的“罪名”,把刘贺的皇位给废了。

还让负责记载历史的官员,把这些“罪名”写进《汉书》里,硬是把刘贺钉在了“昏君”的耻辱柱子上。
不管如何,刘贺后来在自己的封地过着低调的生活,关心封地政务、钻研儒家典籍,活得比当皇帝的时候还要踏实安稳……
#头条新锐创作者##新锐创作者成长计划#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