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摄影报道
8月1日下午,由成都市总工会主办、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承办的“成‘工’讲堂・堂堂有料”职工赋能空间活动首场暨启动仪式举行。300余名来自各行各业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以“前沿科技与职业技能”为起点,开启了一场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对话。
活动现场
启动仪式引爆全场
十年成长蓝图震撼揭晓
“成‘工’讲堂!”“堂堂有料!”随着主持人与全场职工的响亮对答,现场分贝仪数值飙升至预设阈值,大屏瞬间触发动画——2025年“成‘工’讲堂・堂堂有料”职工赋能空间活动正式启动,一张覆盖全年的职工成长蓝图就此铺展。
“成‘工’讲堂”全年将开展12场活动,聚焦四大主题:深入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联,让职工明晰城市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同频路径;依托红色资源开展政治教育与工运历史学习,筑牢职工思想根基;持续追踪前沿科技与职业技能融合趋势,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技能人才;通过文化艺术浸润涵养职业道德,让“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活动设计始终秉持 “不仅有‘料’,更能解‘忧’” 的理念,致力于成为职工成长的 “加油站”。
专家解码“新质生产力”
干货满满接地气
“AI不是替代者,而是每位职工的‘协作伙伴’。”四川师范大学教授、电子通信系主任贾国柱的开场发言,迅速拉近了前沿科技与职工的距离。作为2009年四川大学无线电物理博士,贾教授深耕人工智能与现代通信技术领域多年,其主讲的《AI赋能新质生产力!抢占未来十年黄金赛道的路径》,既有理论高度,更有实操温度。
演讲中,贾教授从“AI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的核心定义切入,解析了大语言模型、智能体等技术原理,重点推介了DeepSeek、豆包、Kimi等国产大模型工具的实用场景:“生产线技工可用AI视觉检测工具排查设备细微故障,办公室文员借助DeepSeek生成标准化公文,效率能提升40%以上。”他结合成都产业特点,详解了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案例,让职工直观感受“新质生产力”如何从概念落地为生产动能。
谈及技能转型,贾教授强调:“数据思维、跨工具协作、终身学习,这三大能力是应对未来十年变化的‘金钥匙’。”他特别提到成都的工匠培育政策:“成都为技能人才提供了从培训到礼遇的全链条支持,职工要敢用新技术、善用新工具,让政策红利转化为成长动力。”
互动问答直击痛点
政策技术双解惑
在互动环节中,来自制造业、服务业、环保等领域的职工纷纷结合工作实际提问。“数控加工如何引入AI技术?”“家政服务能否应用智能清洁系统?”“碳足迹管理怎样借助AI优化?”等问题引发热烈讨论。
贾教授回应称,AI技术正在重塑各行各业,但并非简单替代人工。他建议职工从三个层面应对转型:工具应用可掌握AI辅助设计、智能检测等基础功能;技能提升要重点学习人机协作技术;发展方向应关注“AI+传统行业”的融合岗位。
这场“接地气”的问答,正是活动“以职工需求为导向”的体现。未来,成都市总工会将以“成‘工’讲堂”为纽带,让更多职工在时代浪潮中找准赛道。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