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上将问马斯克:如何打败中国?马斯克给出答案后,全场鸦雀无声

前言

中国的快速发展也引来了美国的高度重视,为了防止自身的地位会被中国所威胁。

因此,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美国对中国展开了各种打压。

特朗普上任后,更是直接对华发起了关税战。

这也不禁让人联想到,美国的一位上将曾当众询问特斯拉的老板马斯克。

究竟该如何打败中国?

而马斯克的回答,不仅让这位上将为之一颤,更是让现场变得鸦雀无声。

美上将的提问

2020年,美国空军协会在奥兰多举办了一场重要的战略研讨会。

席间汇聚了军方高层、产业巨擘、科技先锋,每个人都明白。

这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会议,更是一场针对“未来战争图景”的头脑风暴。

会议接近尾声时,一位美国上将突然将话筒递向了在场的埃隆·马斯克。

这位SpaceX和特斯拉的掌门人,刚刚讲完了对火星移民和卫星互联网的看法,还沉浸在太空工程的宏大叙事中。

然而,上将那句直接得不能再直接的话,打破了场内的技术氛围。

“马斯克先生,请问,美国要如何才能在军事上击败中国?”

这一问,让在场所有人都打起了精神。

会场的氛围也瞬间从探讨太空科技的轻松切换成了沉沉的战略氛围。

全场屏息以待,仿佛每一个人都知道,这将是一句载入现实政治语境的回答。

马斯克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听众,面不改色地表示。

“如果美国还想继续保持军事优势,那必须先解决自己的内部分裂。”

话音落地,几秒钟的沉默仿佛凝固了时间。

当很多人还在期待马斯克会谈论“激光武器”、“星链战术”,或是某种黑科技的时候。

他却绕开了所有技术细节,直奔问题核心。

美国的体制能力、国家凝聚力和战略执行效率。

在他看来,美国今天的问题,不是没有技术,也不是没有资金。

而是在治理结构上走进了某种“自我对冲”的困局。

无论是预算争斗,还是两党撕裂,又或是军政之间协作不畅,都会影响国防现代化的速度。

恰恰在这方面,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集体协同、高效执行的路径。

这句“解决内部分裂”并非场面话,更不是迂回答非所问。

马斯克深知,美国最根本的问题不在中国身上,而在美国自己的战略系统正在“老化”。

其实,这并不是马斯克第一次就中美军事竞争问题表达观点。

早在2019年他就与美空军将领汤普森进行过一场深度座谈。

当时,他讲了另一句被媒体广泛引用的观点。

“未来的空战不会由人驾驶战斗机决定,而是由自主无人机主导。”

他认为,美国如果继续沉迷于F-22、F-35这类昂贵、复杂、却效率有限的传统平台。

那只会被迅速崛起的智能化战场淘汰。

真正的战争胜负,不再取决于飞行员的勇气,而是取决于AI算法的计算速度与系统反应能力。

不仅如此,他还呼吁建立鼓励创新的机制。

不是奖给成功者,而是保护“勇于失败”的尝试者,打击“因循守旧”的不作为者。

这套逻辑与他在企业内部推行的“同步设计与生产”密切相关。

他不再迷信“完美设计”,而是更关注“可量产”“可部署”“可适配”。

在这个维度上,他对中国的速度与工艺协同给予了高度评价。

美国如今的困境

马斯克的观点并非凭空而来。

2024年底,美国国防工业协会公布了一份引人关注的报告。

这份报告不再用“打分”来掩盖现实,而是赤裸裸地指出,美国军工体系正处在“萎缩—失血—僵化”的恶性循环中。

美国的军工从业者已从1985年的300万跌至不到110万,并且在近五年有超过1.7万家军工企业退出市场。

42%的企业称自己是“唯一供应商”,整个供应链高度脆弱,军费占GDP比例逐年下降,预计到2036年仅为2.7%。

这不是悲观主义,而是一种产业肌理的警示。

当政治博弈延误了预算审批,当招标流程繁冗拖慢了研发节奏。

当基础设施老化无法支撑智能化升级,美军工已经无法再像冷战时期那样“说扩产就扩产”。

如果说报告还只是文字,那么俄乌战场就是现实中的证明。

美国援乌的“海马斯”多管火箭系统大放异彩,火力精准,打击灵活,迅速成为西方援助武器的“明星产品”。

全球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但尴尬的是。

美国自身年产量只有6000枚远程火箭弹,而真正需求量早已突破1.4万枚。

洛克希德·马丁、诺斯罗普·格鲁曼、L3哈里斯,这些顶级军工企业不得不首次联手,共同承担火箭发动机产能扩张任务。

但即便如此,产能缺口依然巨大。

“准战时生产体系”成了空头口号,因为过去几十年。

美国军工就被迫压缩成本、裁员转型,根本没能力再支撑今天这种“高强度+高周转”的需求。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些事实印证了马斯克所说的,内部结构,出了问题。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中国。

与美国不同,中国的国防工业没有经历过“冷战胜利后的放松”。

过去二十年里,中国用极快的节奏和极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完成了从跟跑到部分领跑的跃升。

从歼-20、055型驱逐舰,到北斗导航和高超音速武器。

中国的武器平台已经逐步形成了自主化、体系化和网络化的作战能力。

而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军工系统拥有稳定的人才供应链、国家意志的高度一致以及完整的制造生态。

更关键的是,这些成果并非完全“政府推动”。

而是以企业为轴心、技术为引擎的系统演化。

例如星河动力、蓝箭航天等民营企业的快速崛起,已经与传统国家军工力量形成互补。

中国不再只是“技术的接受者”,而正成为新型作战模式的设计者与输出者。

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长,却并未产生出与美国同样的想法。

很多人以为中美关系只存在“敌对选项”,但事实早已不是如此。

从服务贸易数据看,美国2024年对华顺差高达273亿美元。

美资企业在华销售额近5000亿美元。

而中国对美出口的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全球制造链的一环”,并不意味着中方从中占了便宜。

在民意调查中,全球多数国家认为中国的未来潜力高于美国。

同时也相信中美必须保持合作。

中国对全球公共产品的参与程度,已使其成为多边秩序的重要稳定力量。

马斯克之所以“不给硬回答”,恰恰是因为他知道。

在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打败”中国,可能是一种误判方向的提问方式。

结语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竞争难以避免,但只有在合作中求发展,才有可能让“下一个时代”免于冲突。

正如马斯克在采访最后说的那句话。

“我们应当希望,科幻般的未来能成为现实,而不是被现实的狭隘毁掉。”

那么问题来了。

真正应该被打败的,是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2

标签:科技   鸦雀无声   上将   中国   全场   答案   美国   军工   中美   能力   国家   特斯拉   系统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