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家电行业财报揭晓时,一组数据震惊业界:美的集团营收4090亿元(2024年报),足足甩出格力电器2100亿差距,相当于“2个格力”才能追上这位行业新王。
但诡异的是,格力扣非净利润301亿,与美的的385亿仅差63亿——这场“大象与骏马”的赛跑中,为何规模悬殊却难分利润高下?
时间倒回十年前,2012年董明珠接棒格力时,双方营收仅差26亿(格力993亿VS美的1027亿)。如今美的营收翻4倍,格力仅增长89%,差距背后是两种商业逻辑的激烈碰撞:
首先来看美的的“资本乘法”:十年间狂砸超500亿收购东芝、库卡、小天鹅等17家企业,用并购拼图拼出全球白电+机器人双版图;
再观格力的“技术除法”:90%营收仍依赖空调,芯片、手机、新能源汽车等多元化尝试累计亏损超300亿,被网友戏称“用空调利润填无底洞”。
然而格力的“防守型财报”暗藏锋芒:空调业务毛利率35.7%远超美的28.9%,单品类净利润率15.9%是美的8.7%的近两倍。
有一网友的灵魂拷问刷屏:“格力像个精准的瑞士钟表匠,美的更像疯狂的拼图玩家,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美的实验室里,库卡机器人正在焊接0.02毫米精度的零部件,背后是年超200亿研发投入堆出的技术护城河;
而格力63亿研发经费中,70%砸向压缩机等空调核心技术,芯片团队成立五年仍未量产一颗家电级芯片。有一网友锐评:“格力把钱焊在空调管道里,美的把钱投进未来十年。”
美的收购小天鹅后,洗衣机市占率从12%飙升至35%,与空调、冰箱形成“智能家居铁三角”;反观格力收购银隆(现格力钛),
投入超200亿换来年销不足千辆的新能源MPV,工厂停工照片登上财经头条。有网友晒出对比图:美的并购清单上写满“全球领先”,格力多元化版图涂满“一地鸡毛”。
美的佛山工厂里,30%工人已被机器人取代,90后工程师主导着IoT设备研发;而格力总部流传着“研发方案需经七层审批”的传说,
2024年人均年薪7.97万比美的低4.13万,技术人才流失率同比激增27%。前格力员工@匿名工程师爆料:“在这里,改一个螺丝型号都要等半个月,而美的早就用AI模拟出十套方案了。”
这场对决点燃了社交平台的“南北大战”。先来看看挺格派晒出九年未修的格力空调“单位采购的格力用了十年没漏氟,美的空调三年就加氨,质量才是硬道理!”
再观挺美派甩出数据反击“格力空调市占率从42%跌到28%,美的靠小家电+商用空调拿下35%份额,市场不相信情怀!”
还有理中客指出关键矛盾,“格力用空调赚的钱养着不赚钱的多元化,美的用资本杠杆撬动增长飞轮,本质是‘工匠思维’与‘生态思维’的冲突。”
然而,最扎心的评论“朱江洪时代的格力,像台精密的空调压缩机;董明珠时代的格力,像辆抛锚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依然强劲,却找错了赛道。”
如今格力手握三张底牌:全球34%市占率的凌达压缩机、3万家下沉市场专卖店、60%消费者认可的“质量神话”;而美的正用1.5亿台IoT设备编织智能家居生态,库卡机器人已切入新能源汽车生产线。
行业大佬的押注透露风向。小米生态链创始人刘德“格力若把压缩机技术嫁接到新能源热管理系统,可能打开第二曲线”;高瓴资本张磊:“美的的并购整合能力,正在定义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化范式。”
但留给格力的时间窗口正在收窄:2024年格力经营现金流同比下降43%,而美的海外营收占比已达42%。
有一网友的灵魂拷问回荡在评论区:“当董明珠在直播间卖口红时,方洪波正在慕尼黑谈下一个百亿并购——这代中国企业家的分水岭,或许就在‘守业’与‘拓疆’之间。”
结语:家电战场的硝烟,折射出中国制造的集体焦虑——是守住“工匠精神”的一亩三分地,还是拥抱“资本+技术”的工业革命?
格力与美的的十年对决,早已超越企业竞争范畴,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的缩影。当空调铜管碰撞资本齿轮,当螺丝刀对阵并购协议,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或许才刚刚开始。
亲爱的老铁们,如果给格力一个破局机会,你认为该押注技术深耕还是资本扩张?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奥维云网、雪球调研等)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