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的珠海,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国资重组。这场被称为"超级国资"的整合,将重塑珠海的经济版图。从华发集团与格力集团联手组建珠海科技产业集团,到格力地产转型为珠免集团,再到大横琴集团划转至珠光集团,珠海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13家市属国企的重组,资产规模突破1.3万亿元,相当于珠海GDP的3倍。这背后,是地方政府对经济转型的焦虑,也是对产业升级的急切探索。
一、千亿级国资航母启航
珠海科技产业集团的成立,标志着珠海国资整合进入深水区。这家由华发集团与格力集团共同组建的新平台,以华发科技为核心,整合了两家企业的科技资产、产业园区和金融资源。华发集团注资的华发科技,累计投资400多个项目,其中107家已上市或过会,形成了新能源、半导体、医疗健康三大产业集群。格力集团则将格力金投100%股权注入,后者管理着766亿元的创投基金,投资项目覆盖943个。
这场整合并非简单的资产合并。华发集团的产业运营能力与格力集团的资本运作经验互补,形成"产业+资本"的双轮驱动。例如,华发科技在珠海高新区运营的华发科创产业园,已吸引120家优质企业入驻,达产后预计贡献2200亿元产值。而格力金投投资的航宇微、阳普医疗等上市公司,将通过珠海科技产业集团获得更多资源支持。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资源聚焦。此前,华发与格力在科技投资领域存在重叠,例如在半导体和新能源领域的重复布局。整合后,珠海科技产业集团将统一规划投资方向,避免恶性竞争。以新能源为例,华发科技已孵化出高景太阳能,其硅片产量进入全国前五;格力金投则投资了珠海冠宇,后者笔记本电脑锂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27.17%。两者的协同效应将加速珠海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传统产业的生死突围
格力地产的转型是珠海国资整合的另一个缩影。这家曾经的地产巨头,在2024年底剥离了5家非珠海区域的地产公司,亏损达7.33亿元,转而注入珠海免税51%股权,更名为珠免集团。这一"断臂求生"的策略,使格力地产股价在公告后连续三日涨停,市值增长超20%。
华发集团的介入加速了转型进程。作为珠海最大的国企,华发集团拥有7000亿元资产,旗下华发股份年销售额超千亿元。接管海投公司后,华发集团计划将珠海口岸免税牌照与自身商业运营经验结合,探索"商业+免税"综合体模式。例如,港珠澳大桥口岸免税店的现金流,可通过REITs实现资本回笼,缓解债务压力。
这场转型背后是地产行业的寒冬。截至2023年末,格力地产存量土储144万平米,其中珠海本地项目仅占36.84%。华发集团的"存量盘活+增量优化"策略,不仅帮助格力地产卸下包袱,还为珠海免税业务注入新动能。数据显示,珠海免税2024年上半年营收12.5亿元,若横琴"封关运作"政策落地,销售额有望突破50亿元。
三、全国国资整合的珠海样本
珠海的动作并非孤例。2024年以来,上海、长沙、郑州、江苏等地纷纷推进国资整合,组建千亿级产业投资平台。例如,上海设立千亿母基金,江苏成立300亿元的国金投资集团。这一轮整合的核心逻辑是"合并同类项",通过专业化重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珠海的特殊性在于其"双轮驱动"模式。华发集团作为综合型国企,承担城市运营和产业投资;格力集团转型为国有资本投资平台,专注科技创新。这种分工在全国范围内较为罕见。例如,上海的整合更强调"母基金+子基金"的资本运作,而珠海则注重产业实体与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
更深层的动因是城投债风险化解。截至2024年6月,珠海城投有息债务2652.9亿元,产业类国企债务3991.2亿元,华发集团本部债券余额在地市级国企中排名第一。通过整合,珠海将分散的资源集中到优势企业,盘活存量资产,缓解债务压力。例如,大横琴集团划转至珠光集团后,其1600亿元资产将用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而非传统基建项目。
四、超级国资的挑战与隐忧
千亿级国资平台的崛起也带来新问题。华发集团资产负债率高达76%,调整永续债后达77%,债务压力巨大。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风险管控,成为珠海国资的头号难题。专家建议,应建立市场化的退出机制,避免"大而不能倒"的困境。
协同效应的实现也非易事。华发集团与格力集团的整合涉及7家上市公司、17家并表企业,管理复杂度倍增。例如,华发科技与格力金投的投资团队需要磨合,避免内部竞争。此外,华发集团旗下已有华发股份,与格力地产剩余地产业务存在同业竞争隐忧。
更根本的挑战是市场化运作。珠海科技产业集团的组建虽由政策驱动,但未来需在新兴产业中与民营资本竞争。例如,在半导体领域,华发科技投资的企业需面对中芯国际、华为等巨头的挤压。如何保持创新活力,避免行政化干预,是珠海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
这场国资整合的终极目标,是将珠海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高地。通过"超级国资"的引领,珠海希望在新能源、半导体、免税消费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然而,正如东北国企的教训所示,行政主导的重组可能导致效率低下。珠海的突围,需要在规模扩张与市场化改革之间找到平衡,这或许是中国地方国资转型的共同命题。
来源:旅途中遇到自己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