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导弹危机13天(下):核大战倒计时,肯尼迪如何逆转命运?

核大战一触即发

就在这时,侦察机发回的战报让白宫瞬间陷入恐慌:

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基地工程即将完工——只要再过三十六小时,这些导弹就能对美国本土实施核打击,十分钟内就能把美洲大陆变成一片修罗场!

肯尼迪的幕僚们特别是军方怒不可遏,他们认定自己被赫鲁晓夫耍了——前面的“缓和”,不过是拖延时间的缓兵之计。会议室里群情激愤,所有人都在催促总统立即下令进攻,摧毁古巴。

肯尼迪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但此时的他几乎已无退路。最终,这位年轻的三军总司令批准了代号“天主”的作战计划:美军将在10月29日凌晨出动空军,对古巴进行雷霆轰炸,随后地面部队跟进登陆——全面战争,一触即发。

此时距离开战只剩下三十多个小时。世界大战的阴影再度降临——一战与二战之间隔了二十一年,而二战与这场可能的“三战”,仅仅隔了十七年。

更可怕的是,这一次将不是常规战争,而是核子毁灭——一旦爆发,恐怕不会再有胜者与败者,而只有共同的末日。

黑色星期六:历史将记住这一天

同一天,一颗火星差点掉进美苏巨大的炸药库中。

一架美国U2侦察机在古巴上空被苏军的地对空导弹击中,飞行员鲁道夫·安德森少校身亡——他是整个古巴导弹危机中苏美双方唯一一个战死的军人。

苏军发射导弹并未得到莫斯科授权,但军官们认为U2侦察机对苏军构成了直接威胁,下令的苏军军官是克罗普斯上校。

几乎同时,在距离古巴直线距离足足一万公里之遥的苏联西伯利亚,楚科奇半岛,苏联战机锁定一架入侵的美军轰炸机并立即升空拦截——实际上,这只是一架从阿拉斯加启航、导航失灵的美军U2侦察机,并非有意入侵。

最终,这架侦察机摆脱了敌机的拦截,在美军战机的保护下安全返航。

这两个事件都不大,但却发生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一下子将对峙双方推动到开战的边缘。

苏美两国都开始大规模防空演习,电视上也开始播放公共防核宣传片,两国民众都陷入恐慌,所有人都相信,战争开始了!不出意外的话,这个日期将被历史记住,这是一个真正的“黑色星期六”。

是肯尼迪拯救了全人类吗?

在这决定世界存亡的关键时刻,肯尼迪总统从最初的愤怒和紧张中渐渐冷静下来,他告诉自己:Calm down。

然后,他做出了一个极其英明的决定——假装没看见昨天那封充满威胁与傲慢的信,只回应前天那封语气温和、带着和解意味的信件。

肯尼迪决定向苏联回复一个新的方案,史学家后来称它为“肯尼迪四条”:第一,苏联必须撤出古巴的导弹,这是原则,不容讨价还价;第二,苏联必须保证今后不再向古巴运送或部署任何进攻性武器;第三,在此基础上,美国将公开保证不入侵古巴;第四,美国也将承诺,在适当时机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朱庇特导弹。

当晚,他让弟弟、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秘密约见苏联驻美大使杜布罗宁,将这一方案转交给莫斯科,当然,关于第四条中撤走土耳其导弹一事,小肯尼迪是口头传达的,那是秘密条款,不能公开,算是给美国这个带头大哥一个面子——如果不是后来文件解密,我们甚至不会知道这段历史的真相。

不过,缓和归缓和,肯尼迪的语气仍然坚决——苏联必须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作出答复。全世界都屏住呼吸,在等待赫鲁晓夫的选择。

可怜的古巴,可怜的卡斯特罗

此时的赫鲁晓夫其实也如坐针毡,打吧,打不过人家,撤吧,又拉不下面子。

他现在需要的,其实就是一个台阶,而最终给他这个台阶的,正是杜布罗宁大使的传话。听完大使的汇报,赫鲁晓夫立即意识到:危机总算过去了。

他一方面将美国承诺不入侵古巴、并在数月内撤出土耳其朱庇特导弹的安排,勉强包装成美国的退让,以安抚国内鹰派;另一方面则立即下令撤回在古巴的导弹——但此事随即招来古巴领导人、赫鲁晓夫的同志加兄弟卡斯特罗的勃然大怒。

因为苏联和美国媾和、撤走导弹的整个事件,卡斯特罗从头到尾被蒙在鼓里,正在窃喜得到苏联核保护伞的卡斯鲁罗一脚跌空,从充满希望到大失所望只用了一秒,他马上向苏联政府提出抗议——但抗议无效!超级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小小的古巴除了给人家当棋子,又能怎样呢?

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兄弟的悲惨命运

后记:

1962年10月28日赫鲁晓夫向全世界宣布撤回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冷战史上著名的古巴导弹危机至此正式落下帷幕,从10月16日肯尼迪总统召开国家安全执行委员会开始,经历了整理13天,他的弟弟、在解决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罗伯特·肯尼迪后来出版了《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记录了这13天每一天的事态发展和决策过程。

肯尼迪也因成功将人类从核战争的边缘拉回和平世界而名垂青史,但他个人的遭遇却极其不幸。

一年后,1963年11月22日,那个在危机中让世界躲过核战争的年轻总统——约翰·肯尼迪,在达拉斯的街头中弹身亡。距离“十三天”结束,只过去了一年。

有人说,那颗子弹,不只是打中了他,也打碎了美国人对理性与秩序的信仰。

而他的弟弟小肯尼迪,也在1968年6月6日凌晨被枪击身亡。从1963到1968,五年之内,两个“肯尼迪”先后倒在枪下。一个挽救了世界,一个试图挽救美国。

肯尼迪之死和古巴导弹危机有关系吗?

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证明肯尼迪之死与古巴导弹危机有直接关系,但美国鹰派对他的不满是显而易见的。

他保证不入侵古巴,尤其还私下同意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朱庇特导弹,在不少美国军方看来,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懦弱姿态——哪怕那些导弹早已老旧、名存实亡。有一种说法,说肯尼迪实际死于军方的暗杀,但这种说法,也仅仅是一种说法而已。

相比之下,赫鲁晓夫算是幸运的。他虽然在危机中退让,却没有丢掉性命,而是在两年后被党内同僚和平“请下台”,由更“稳健”的勃列日涅夫接任。

至于感觉被赫鲁晓夫“出卖”的古巴铁腕人物卡斯特罗,则怒火中烧,拒绝联合国人员进入古巴检查导弹撤离,以示抗议。不过,那已经不在我们今天要讲的范围了。

还记得那个以一己之力阻止了核鱼雷发射的阿尔希波夫吗?用力挽狂澜来形容他一点不过分。不过,他之后的人生也并不波澜壮阔:

危机之后,他既没有被嘉奖,也没有被庆祝,反而因为“没发动攻击”而在部队内部受到一定批评。 在苏联的军事文化里,当时更崇尚“强硬”而不是克制。

他继续在苏联海军服役,最终以高级将领身份退休。1998年去世,终生默默无闻,几乎没人知道他曾经救过世界。直到冷战结束后档案被解密,他的贡献才被西方历史学界发现,称他为“避免核战的最关键之人”。

他救了世界,但世界直到他死后很久才知道他救了世界。

赢麻了肯尼迪与输哭了的赫鲁晓夫
就这样,这场足以毁灭地球的危机,以一种近乎奇迹的方式结束了。没有导弹升空,没有蘑菇云,也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

赫鲁晓夫、肯尼迪、阿希波夫,这三个人,用各自的理性与克制,在疯狂的年代里替人类按下了暂停键。

后来人回望这段历史,常说那十三天,是人类距离灭亡最近的一次——只差一根手指头,或者一念之间。而在这之后,世界开始学会“恐惧”,也开始学会“克制”。美国和苏联开通了著名的“热线”,避免误判;双方开始试探性地推动核裁军谈判。

这场危机没有赢家——它只是让所有人明白:在核时代,没有一场战争可以被真正赢得。

所以,当我们今天回看这段历史时,也许更该记住的,不是那六十枚导弹,也不是那十三天的对峙,而是那些在绝境中仍然选择理性的瞬间。因为,正是这些微小的理智,让人类得以延续至今。

但是,我们回望这段既紧张又搞笑的岁月,会发现一个奇特的事情,明明是苏美各退一步皆大欢喜,但为什么肯尼迪成为一代人的偶像,而赫鲁晓夫却成为鲁莽和怯懦的代名词?其实,在这件事情上,赫鲁晓夫很冤而肯尼迪很鸡贼:

赫鲁晓夫的退让全在明面上:在美国的重压之下撤走导弹,在全世界面前大丢其脸;但逼美国撤走在土耳其的导弹这一最大的功绩却没人知道,因为这是一个秘密协议,我们也是后来才得知的。

当然,肯尼迪和朝气蓬勃和赫鲁晓夫的愚钝鲁莽也确实存在,成为各自的加减分项,从这个角度来看,穗宗也输得不冤,后来被更加保守和勃列日涅夫取代,不知是他的不幸还是国家的不幸……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6

标签:历史   肯尼迪   古巴   导弹   倒计时   大战   命运   危机   赫鲁晓夫   苏联   美国   卡斯特罗   土耳其   侦察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