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后台的私信通道,现在就像个“育儿急诊室”,经常一打开,就是一连串的“求救信息”:
孩子沉迷手机,说破了嘴皮子都没用,有没有啥好的教育方法?
我家那个一不顺心就乱发脾气,摔东西,该怎么教育他?
说起来,家长们的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深深的焦虑与无力感。
也确实是实在没招了,才另辟蹊径,试图在我这里寻找一些“灵丹妙药”。
但今天,我想跟大家聊点不一样的。
孩子遇到问题,咱先别急着找“药方”,而是来看看这个我们挂在嘴边、习以为常的词:教育孩子。
一说到“教育孩子”,你是不是不自觉地就会挺直腰板、正襟危坐,准备开始一场严肃的谈话?
这种感觉就像,嗯,是时候展现我作为父母的见识和权威了。
可我想说的是,孩子身上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始作俑者,可能恰恰就出在“教育”这两个字上。

任何有效解决问题的沟通方式,一定是在融洽的环境里实现的。
可你想想,我们一旦打着“教育”的旗号,你和孩子之间,瞬间就形成了二次元壁。
这时候,你,是手持真理手册的考官,他,是等待被批判和改造的对象。
你,站在了成人的高位,他,被按在了孩子的低位。
这不叫沟通,这叫“降维打击”。
就像你在单位里,如果你的老板天天板着脸,用“我都是为你好”的语气,单方面对你进行“教育”和“指点”,你心里爽不爽?会不会默默翻个白眼,背地里蛐蛐几声、嘀咕一会儿?
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孩子也一样啊。
一旦这种不公平的对话形成,你这边哪怕是蕴含着至上人生道理的好话,听在孩子耳里也会觉得无比刺耳,让他把心门关得更紧。
心理学上有个“对抗效应”,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越是被迫接受的观点,人越会本能的反抗,你越是着急的“教育”,他越是一句话也听不进去。
再说了,咱们当爹妈的,怎么就那么自信,自己说的就一定是对的,自己所坚守的就一定是真理呢?
我特别喜欢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的那个概念,叫“足够好的妈妈”,注意,是“足够好”,而不是“完美”。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犯错,也并不可能成为“完美父母”。
更何况,这年头,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昨天流行的育儿理念,可能今天就被推翻了。
所以哪怕我们全知全能,世界多发展一秒,所有的一切就已经翻天覆地了。
而且咱们自己还在一地鸡毛的生活里摸爬滚打,凭什么就觉得自己能给孩子绘制一张绝对正确的人生蓝图呢?
所以说,孩子遇到问题,我们先要放下自己内心的偏见,承认认知有局限,承认世界充满不确定性,这才是在解决问题时,跟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对话的第一步。

每次孩子出现问题,父母都会打着“教育”的旗号,寻求办法。
在多数家长眼里,这就是为人父母的尽职尽责,可实际上呢,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引来一堆的“烂摊子”。
①亲子关系,会秒变“猫鼠游戏”。
你越是摆出“教育”的架势,孩子就越会启动“防御模式”。
你说东,他往西,你让他快点他偏磨蹭,这不是他天生反骨,而是“不喜欢被掌控”的人性。
这就好比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你越是禁止、打压,他反而对那件事物越感兴趣,你越是教育他不许玩手机,他越会使出浑身解数偷偷玩。
到最后,亲子关系名存实亡,猫鼠游戏应运而生。
②堵死了孩子向你敞开的门
我听过一个特别形象的比喻,说孩子跟你分享心事,就像小松鼠给你递它珍藏的松果。
可有些家长倒好,每次接过松果,不是欣赏,而是立刻开始上课:你这个松果存放的方式不对,品相不好,我来教你怎么找到更好的……
几次下来,傻松鼠就明白了,以后有松果,宁可烂在家里,也不能给这个人。
这就像很多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只要你想着教育他,哪怕孩子做的事情没什么问题,你也能鸡蛋里挑出几块骨头。
到最后呢,他闭上了自己的心门,而你,对他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
③一不小心就会养出个自卑娃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概念,叫“习得性无助”。
对应到咱们今天的主题,如果孩子长期处在被“教育”、被否定的环境里,他会觉得自己怎么做都是错的,从而放弃努力,产生一种根深蒂固的无助感和自卑感。
所以大家发现了没,你说“教育”,本意是修剪枝叶,可到最后呢,却差点伤了根。

那如果我们不谈“教育”,那该怎么办?难道眼睁睁看着孩子长歪?
当然不是啊,咱们可以换个策略,把居高临下的“教育”,换成这两个词:引导和发现。
先说“引导”。
所谓引导,就是我们家长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
其实,这句话都说烂了,但实则真正做到的没有几个。
就比如你希望孩子爱上阅读,可自己呢却天天刷短视频;你希望孩子情绪稳定,可自己却一点就炸。
这就像你自己举个快熄灭的火把,跟孩子大喊“快往光明的地方跑”一样。
试想想,孩子凭啥信你?
其实,真正的榜样,是“润物细无声”的。
当你把时间、精力用在自己身上,让自己闪闪发光,有能量,孩子自然会追光而来。
而这,远比你无休止的说教更有效果。
再讲讲“发现”。
我们养育孩子,有时总会陷入一些误区和偏见之中。
就比如,我们会戴着“你是个小孩,你懂什么”的有色眼镜去看他。
这种顽固的想法,会让我对孩子带有深深的“成见”,而这种成见,就会让我们忘记尊重他、认可他、信任他。
所以,想让孩子变好,首先就得学会尊重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当我们蹲下来,与他平视,真正把他当个“人”一样平等对话,你才能发现他身上被你忽略的闪光点和潜力。
也许他学习不咋地,但在班上人缘特好,有领导力;也许他沉默寡言,但观察力惊人,画画很有天赋。
在心理学上有个“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期待效应”。
大概意思是你发自内心的相信他、肯定他,他就会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当你通过“发现”,给了他足够的信任和尊重,亲子关系好了,孩子在充满安全感和价值感的环境里,想不优秀都难。
所以说,等到孩子下次又出现问题,你想撸起袖子“教育”他时,先按住自己。
深呼吸,问问自己:我是想赢孩子,还是想赢得孩子?

其实,作为父母,只要把“教育”的包袱卸下来,轻松上阵,做个有趣的、努力的,能发现美的“同行者”,也许你就能发现,当你改变了,你的孩子,会给你一个巨大的惊喜。
大家说,对吗?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