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提到他,人们总会想到上海滩的青帮、黑白两道的风云人物。他的故事已经被讲了无数遍,但他的女儿杜美如,却用自己跨越大半个世纪的人生,写下了一段不输父亲的传奇。
2017年,这位87岁的老太太重返上海,走进父亲当年的老宅——杜公馆,却意外发现正门牌匾上“竹苞松茂”四个字,竟藏着她丈夫蒯松茂的名字。这事儿听起来玄乎,但真真切切发生在她身上,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奇妙。
杜美如,1930年2月出生在上海,是杜月笙和京剧名伶姚玉兰的长女。那年头,杜月笙正春风得意,上海滩谁不知道他?青帮大佬,手眼通天,家里住着大宅子,出门有车马开道。
杜美如打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家里有佣人伺候,吃的用的都是顶好的。她出生时,杜家正处在巅峰,父亲忙着生意和江湖事,母亲姚玉兰则凭着京剧名角的身份,在文化圈子里风生水起。
小时候的杜美如,日子过得挺讲究。家里给她请了老师,学文化、学外语,杜月笙对子女教育抓得严,成绩不好是要挨罚的。她自己后来回忆,父亲虽然忙,但每次见她都会问功课,考得不好就得挨训。
她还学过书法和绘画,家里常年飘着墨香,母亲姚玉兰也教她不少做人的道理,比如不能仗着家世嚣张,得靠自己立得住脚。这些早年的教育,成了她后来面对人生波折的底气。
可好日子没过多久,时代变了。1949年,国内局势动荡,杜美如19岁那年,跟弟弟杜维善先一步去了香港。不久后,杜月笙带着姚玉兰和其他家人也到了香港。
那时候的杜家,已经不比从前,家道中落,生活紧巴巴的。杜月笙本来想带全家去法国避风头,但钱不够,连办护照都成问题。
1951年,杜月笙在香港病逝,享年63岁。杜美如那年21岁,亲眼看着父亲走完最后一程,家里没了顶梁柱,她也从千金小姐变成了得自己面对现实的普通人。
杜月笙去世后,姚玉兰带着杜美如和其他几个孩子,接受了宋美龄的邀请,搬到了台湾。在台湾,日子过得简单多了,杜美如得学着适应新生活。她不再是那个有佣人伺候的小姐,而是得自己动手干活。
那时候她在台北认识了空军中校蒯松茂,两人通过朋友介绍相识,慢慢走到了一起。蒯松茂是军人出身,人老实本分,杜美如觉得他靠得住,1960年代两人结了婚。
1969年,蒯松茂因为工作调动,带着杜美如去了约旦。那是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语言不通,风俗不同,杜美如刚到时挺不适应。但她性格里那股韧劲儿上来了,慢慢学会了在那儿生活。
1979年,约旦国王侯赛因建议他们在首都安曼开个中餐馆,夫妇俩一合计,觉得是个机会,就开了“中华餐厅”。
这家店主打上海菜,红烧肉、糖醋排骨啥的,特别受当地人和外国侨民欢迎。杜美如掌勺,蒯松茂招呼客人,生意越做越红火,成了他们在异乡的立足之地。
2001年,杜美如71岁那年,第一次重返上海。那次回国,她特意去了父亲的老宅——杜公馆。这地方在上海东湖路7号,当年是杜月笙的豪宅,后来几经易手,早就不是杜家的了。
她站在那儿,看着熟悉又陌生的房子,心里五味杂陈。公馆虽然翻修过,但还保留着当年的影子,正门上方的牌匾上,刻着“竹苞松茂”四个字。她那时候没多想,只觉得这是父亲当年建宅子时留下的纪念。
真正让她震撼的,是2017年87岁那次回国。2017年,杜美如再次来到上海,带着丈夫蒯松茂一起重访杜公馆。她年纪大了,走路得拄拐杖,但还是坚持要去看看。
她站在公馆正门口,抬头一看,那块“竹苞松茂”的牌匾还在,字迹虽然旧了,但依然清楚。她盯着那四个字,突然发现“松茂”这两个字,跟自己丈夫的名字一模一样。她愣了一下,心里涌起一股说不清的感觉。
“竹苞松茂”是个成语,意思是家族兴旺发达,杜月笙当年选这个词做牌匾,寓意再明显不过。可巧就巧在,杜美如的丈夫偏偏叫蒯松茂,跟牌匾上的字对上了。
这事儿要搁别人身上,可能就觉得是个巧合,但对杜美如来说,意义不一样。她后来跟记者说:“我跟松茂结婚时,爹爹早就去世了,他建公馆时我还没出生,更别提知道松茂了。可这牌匾上就是有他的名字,太神奇了。”
杜公馆建于1930年代初,正好是杜美如出生前后。杜月笙那时候事业如日中天,建这座宅子是为了彰显家族地位。牌匾上的字,可能是他亲自挑的,也可能是请人写的,但不管咋说,“松茂”出现在那儿,确实是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巧合。
杜美如自己挺感慨,她觉得这是父亲冥冥之中给她的安排。她说:“爹爹走的时候,跟我们说‘我没希望了,但你们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我一直记着这句话。现在看到这个牌匾,觉得他好像早就知道我会过得好。”
这次发现,让杜美如对父亲的记忆又深了一层。她站在公馆门口,跟蒯松茂一起拍了张照片,身后就是那块牌匾。她没多说啥,但心里那份感动,谁都能看出来。回国这事儿,也成了她晚年最难忘的经历之一。
2017年回国后,杜美如和蒯松茂又回到了约旦,继续经营他们的“中华餐厅”。这家店开了几十年,早就成了安曼的地标。
店里墙上挂满了照片,有他们年轻时的合影,也有跟客人的留念。杜美如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会去店里帮忙,检查食材、看看账本,蒯松茂则负责招呼老顾客。两人忙忙碌碌,日子过得充实。
后来,他们还在阿联酋开了分店,把上海菜的味道带到了更多地方。新店的菜单是杜美如亲自设计的,加了些她小时候吃的菜,比如糖醋排骨、红烧肉,都是她从母亲那儿学来的手艺。分店生意也不错,夫妇俩虽然累,但乐在其中。他们没想着退休,觉得干活儿是种享受。
杜美如这一生,真不算短,也不算平坦。她从上海的豪门千金,到香港的落魄,再到台湾的重新开始,最后在约旦扎下根,80多岁了还在为生活打拼。
她跟蒯松茂结婚50多年,俩人没啥轰轰烈烈的浪漫,但一直互相扶持,把日子过得踏实。她自己说过:“人生就这样,起起落落,能好好活着就不错了。”
如今,杜美如和蒯松茂还在约旦生活,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但精神头还不错。她偶尔会跟人聊起上海的往事,聊起父亲,聊起那块“竹苞松茂”的牌匾。
她没啥遗憾,就是希望有生之年还能再回中国看看。至于“中华餐厅”,她打算交给下一代接着干,让这点中国味儿在异国他乡传下去。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