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杀胡亥之后,赵高已经掌握整个局面,为什么还会死在子婴手里?

赵高在历史上也算是相当知名的人物,在毒杀秦二世胡亥之后,一度权倾朝野,无人敢言。

他曾玩弄权谋、操控皇帝、指鹿为马,仿佛整个朝堂尽在掌控。

但就在他最得意的时候,却在子婴的斋宫中,被乱刀分尸、家族覆灭。

一个曾能左右帝王命运的人,最终却死于一场貌似不起眼的反击。

到底是子婴隐藏得太深,还是赵高对局势的误判致命?

权臣梦

赵高的权力不是建立在刀剑之上,他的“权臣梦”,靠的是一双看透人心的眼睛,一副油滑圆融的嘴皮子,以及一套严丝合缝的信息操控术。

在他身上,权力的本质并不在于谁掌兵权,而在于谁掌控了信息,谁能决定皇帝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相信什么。

于是,他用一层又一层的手段,把胡亥包裹进了一个与现实隔绝的“信息茧房”。

这个茧房的建立,有着精密的设计。

他先是在秦始皇死后篡改诏书,送扶苏与蒙恬兄弟于死地,以最快的速度清除了胡亥登基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这一步,不只是除掉异己,更是让胡亥欠下了他的“登基人情”,自此心怀感激与信任。

接着,他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让胡亥逐渐远离政事。

他劝说胡亥:“帝王之道,在于无为而治。”

表面上是让皇帝安享尊荣,实则是让他远离权力的实质,把整个政务都转到赵高的“黑箱操作”之中。

大臣进言,要先递奏章给赵高审,军情上报,必须由赵高过滤。

慢慢地,赵高成为了“唯一的通道”,皇帝与臣子的联系,完全依赖赵高的传话演绎。

朝堂上下渐渐变成了他的剧场。

他像导演一样,把自己塑造成皇帝“最值得信任”的耳目和舌头,让胡亥看见的世界,永远是美好太平、众臣和顺。

真正的动荡不满,被他死死压在戏台背后,从不让皇帝窥见一丝真相。

他告诉胡亥:“蒙毅劝先帝不立你为太子。”

一句话,让胡亥顿生猜忌,将当朝重臣一网打尽,又说:“李斯是叛贼陈胜的同乡。”

一则“巧合”,便令秦国丞相身首异处。

但每一个“被清洗”的人,其实都构成了这个信息茧房的漏洞。

他要补住这些漏洞,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让持不同声音的人彻底消失。

他不怕血腥,因为血腥能制造恐惧,而恐惧能维系沉默。

在指鹿为马的那一刻,他已经完成了对朝堂最后一丝理性的摧毁。

从此以后,没人再敢说真话,没人再愿说真话,赵高的话,就是“真话”。

可这场权力幻术的核心漏洞,在于它从一开始就不是建立在真实的权力结构上,而是寄生于胡亥的昏聩孤立。

这一切之所以能奏效,是因为胡亥从未懂得权力是什么。

他甘愿成为赵高手中的傀儡,因为他以为坐上皇位就是拥有了一切。

而赵高就是靠着这点“无知”,一寸一寸挖空了帝王的实权,把皇帝从“九五之尊”变成了一只养在笼中的金丝雀。

赵高的确操控了一个朝廷,但却没有真正掌握一个帝国。

他手下无忠臣,朝中无同党,百官惧他,却无人愿为他而死。

这场由信息差制造的权臣之梦,终将在现实与人心的冲撞中,碎裂得毫无声息。

政变成功

当望夷宫深处传来胡亥自刎的消息,赵高一身黑衣,手执玉玺,缓步登上咸阳宫正殿。

在那一刻,他以为,权力的高峰终于被他踩在脚下了。

秦始皇已故,胡亥已死,大权在握、皇位在前,连咸阳令也由他亲手提拔的女婿担任,他想要的“帝位”,仿佛已是唾手可得。

他没有急于自立为帝,而是选择了一个更为“聪明”的做法,试探。

于是他站在百官面前,佩戴玉玺,意有所指,字斟句酌地释放着“我已可登基”的信号。

他眼神扫过一排排朝服加身的官员,等待的,是他们齐呼万岁、跪拜称臣的那一刻。

可意想中的掌声与拥戴没有到来。

迎接他的,是一片鸦雀无声的冷场。

朝堂上,大臣们低垂着头,没有人抬头看他一眼,没有人回以一句附和,哪怕是象征性的祝贺也没有。

他们在用缄默告诉赵高,你是“丞相”,不是“天子”。

赵高傻眼了,他自以为一场政变就能换来万民归心,却没想到自己用来铺路的,是恐惧而非信任,是杀戮而非威望。

他杀了太子扶苏、除掉了李斯,逼死了胡亥,在百官眼中,他不过是一只靠刀和诡计爬上来的毒蝎,不是龙。

他能让人闭嘴,却无法让人心服,他能让皇帝死,却不能让人诚心拜他为皇。

他不是不知道朝中缺乏支持者,他只是一直不愿承认。

指鹿为马的那一日,他亲手剔除了所有敢说真话的大臣,自以为筛掉了反对者,留下的都是“自己人”。

可真正留在朝堂上的人,真的效忠他吗?不,他们只是被吓住了,仅此而已。

若没有利刃在侧,谁愿追随这样一个阴险、狠毒、又毫无血统正当性的权宦登基称帝?

赵高手中可用之人,也不过是那几个不值一提的亲信亲属。

他的女婿阎乐、弟弟赵成,是他手中仅剩的“可调动兵力”。

更令人感到荒诞的是,就连阎乐的忠诚,也不是靠信任维系的,而是靠软禁其母来强行牵制。

这一切的沉默与拒绝,已将赵高打回了原形。

他不是帝王,更不是继承人,他只是个手握玉玺的篡位者,是个靠着谎言与恐吓苟延残喘的局外人。

望夷宫的成功,不过是他政治生命的巅峰,也是他跌落谷底的前奏。

那一日之后,他再不敢提称帝之事,他选择了退而求其次,扶持子婴为“秦王”,妄图以傀儡代行帝位,再徐图自立。

误判子婴

赵高之所以挑中子婴,不是因为子婴能力出众、声望极高,恰恰相反,正因为子婴长年远离权力核心,政绩平平,名声模糊。

在赵高眼中,这样的人最适合做个听话的傀儡。

但他没想到,子婴不是胡亥,胡亥虽为帝王之子,却愚而无断,遇事便依赖赵高这位“忠心谋臣”。

而子婴虽非皇嗣,却心思深沉,早年便历经宫变、亲族大乱,能在赵高血洗宗室之时幸存至今,并非侥幸。

这个从权力夹缝中活下来的宗亲,从一开始就不是赵高想象中的那种“软柿子”。

事实上,子婴早已洞察赵高的狼子野心。

他知道,赵高所谓的“立我为王”,不过是给自己加冕的一场铺垫戏。

他更清楚,如果继续装作顺从,那不过是等死的过程。

胡亥的命运已经说明一切,赵高可以扶你上位,也可以亲手将你扯下王座,然后让你“自裁谢国”,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于是子婴开始布下自己的棋局。

他没有立即反抗,而是顺水推舟地接受赵高的“安排”,答应在斋宫中“斋戒五日,之后祭祖登基”。

表面上,他在等待命运的加冕,实际上,他在为复仇做最后准备。

他找来两个儿子与亲信太监韩谈密谋,说出了自己心中真实的打算,“赵高不死,我便无日。”

子婴,终于举起了自己真正的刀。

赵高全然不知。他依旧沉浸在“布局已定,尘埃将落”的幻觉里。

他以为子婴不过是个棋子,还像过去摆弄胡亥那样,以“宗庙大典”为由,多次派人催促子婴出斋。

子婴却一再称病不出,这反而更让赵高放松了警惕,在他看来,一个连病都要请假的秦王,哪有胆量反他?

当赵高终于决定亲自上门催促之时,他踏入的,不是斋宫的门,而是地狱的大门。

他前脚刚迈入宫中,子婴早已安排好的亲信就悄然将宫门关闭,而那一直隐藏在暗处的韩谈,带着利刃冲出,将这位权倾天下、翻手为云的“朝堂之王”,就地斩杀。

那一刀下去,血溅殿前,赵高以为子婴是个听话的绵羊,没想到人家是装羊的猎人。

信息差、出其不意、快刀斩乱麻。

赵高曾靠这些手段操控天下,今日,却被这些手段反杀。

成也权谋,败也权谋

赵高的整个人生,就是一部关于“权谋”的活教材。

但也正是这套权谋,让他走进了死胡同。

他能洞察人心,却终究看不透“人性”的复杂,他擅长制造恐惧,却忽略了人心终有极限。

一旦这份恐惧失效,他所建构的一切,就像在风中堆起的沙堡,看似坚固,实则脆弱。

他第一次尝到权谋甜头,是在篡改始皇遗诏的那一刻。

那是他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他“权术自信”的源头。

通过操控信息差,他不仅除掉了太子扶苏,更成功扶持了胡亥为帝,从此进入权力核心。

胡亥刚愎自用、沉溺享乐,正中赵高下怀。

赵高轻而易举地便将其引入孤立、虚空的皇权幻境,亲手剪断了他与天下的联系。

他杀忠臣、灭功勋、设冤狱、造荒政,打造出一个“只剩赵高声音”的朝堂世界。

他以为这就是绝对的掌控。可他忘了,人性从来不是一张死棋,而是一潭流动不止的水。

今天你掌控了方向,不代表明天不会被暗流吞没。

他错判了李斯,以为酷刑胁迫能让这位老臣就范,却不知真正的忠臣,宁折不弯,即使死,也不让他人作乱。

他错判了百官,以为“指鹿为马”后皆已归顺,却没看到他们眼神里的不信。

他更致命地错判了子婴,以为那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宗室,却没意识到那沉默背后藏着怎样的锋利反击。

他的权谋没有输给敌人,而是败在了过度自信。

赵高太信权术,信到几乎偏执,他以为只要能操控局面、封锁信息,就能永远做那个“幕后之王”。

可现实告诉他,一旦这套游戏出现破绽,就会以倍速崩塌。

胡亥是被他“喂傻”的,子婴却是装傻的。

赵高的死,从结果上说,肯定不算冤,他早就走上了一条没有回头路的窄桥。

那一刀落下时,不只是结束了赵高的性命,也终结了他的那套“只靠心机、不顾人性”的权谋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4

标签:历史   局面   手里   权谋   权力   皇帝   指鹿为马   百官   人心   帝王   息差   权臣   秦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