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像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这样的疾病讨论越来越多。
一个班里面,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孩子是这种问题。在门诊,我也经常收到家长的提问:“我家娃在幼儿园老爱跑、坐不住,玩具扔一地还不听劝,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啊?”
今天我们就来对这个问题一探究竟,以及学习如何应对。
先拆两个最坑的误解:很多家长都栽在这
误解1:ADHD是上学后才会出现的
不是!
回顾性研究早就发现,后来确诊ADHD的孩子,其实大多数孩子在3-4岁就已经展现出一些行为特质和苗头,在4-6岁的学龄前阶段就可以基本上被准确地识别和诊断。
我见过不少家长等到小学,娃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被老师频繁找,才慌了神去检查——其实如果早发现,学龄前干预的效果会好很多,毕竟这时候娃的大脑还在快速发育,可塑性强。
误解2:只有“上蹿下跳、一刻不停”才是ADHD
ADHD分三种类型,不是只有“多动”这一种:
注意力不集中为主型:这类娃在做喜欢的事情、玩喜欢的玩具或上喜欢的课的时候,可以表现如常甚至非常投入,但这并不能排除ADHD。
很多女孩看起来安静柔弱,并不多动、好斗,也没有暴脾气,只是一做复杂事情的时候就缺乏条理、记不住任务,甚至上学后被老师认为态度不端正、不爱学习,这可能也是女孩比男孩更容易被漏诊的原因。
多动/冲动为主型:就是大家印象里娃“坐不住、爱插话、抢玩具”的样子,也可能容易闯祸。
混合型:以上两种表现都有。
所以一定别只看“静不静”,注意力能不能稳住、做事有没有条理,也需要关注。
为啥学龄前ADHD总被忽略?3个现实原因
按理说ADHD是一个持续而长期的神经特质,理论上在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发生率是基本一致的,基于国内外报道发病率至少有5-6%。
但为什么学龄前ADHD容易被忽视?
1. 幼儿园环境宽松,容易掩盖问题
幼儿园教育的核心是“玩”,规矩少、活动自由,娃就算玩得没条理、不收拾玩具、轮流等待时忍不住插话,老师大多会觉得“小孩都这样”,不会往ADHD上想。
比如同样是“抢玩具”,正常娃可能是想要某个特定玩具,ADHD娃可能是看到啥都想碰,没明确目的——但在幼儿园里,这两种行为可能都被归为“需要教分享”,不容易区分。
2. 研究不足,认识不够
过去医生们普遍认为ADHD很难在学龄前诊断。
到目前其实也缺乏公认的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有效诊断问卷。而学龄期儿童的问卷量表,有不少问题并不太适用。
3. 处于发育中的孩子个体差异大,受环境影响大
每个娃的性格、家庭教养方式不一样,行为表现天差地别:
有的幼儿园管得严,娃就算有点多动,也会被压制住;有的幼儿园搞“快乐教育”,娃再活泼也没人管。
有的家庭规矩多,娃在家不敢乱动乱跑;有的家庭放养,娃在家就爱翻箱倒柜,到了幼儿园也收不住。
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小学前没法诊断ADHD”。如果幼儿园老师或其他专业人士观察到孩子的一些行为模式持续、总是如此、通常的管教或奖惩方式不太有用,那么依然需要进行更专业的判断,以便及早筛查识别出来这些孩子,尽早干预、因材施教。
这5种情况最容易误判成ADHD!别冤枉娃
很多问题行为看起来和ADHD像,但核心原因完全不同,治错了反而耽误娃。尤其要注意以下这5种:
1. 感官处理失调:不是“坐不住”,是“受不了刺激”
这类娃对声音、光线、触摸特别敏感(比如衣服标签痒得睡不着,听到吸尘器声音就哭),或者特别迟钝(比如摔倒了不觉得疼)。
他们的“坐不住”,是因为外界刺激让他们太难受,比如上课坐不住,可能是椅子太硬、灯光太亮,不是自己想动;ADHD娃的坐不住,是大脑内在神经控制不住,不管环境舒不舒服,都要动。
2. 焦虑问题:不是“多动”,是“紧张得停不下来”
焦虑的娃会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但同时会有明确的“怕”:比如怕和妈妈分开,怕被老师批评,怕做错事。
他们的“多动”是紧张能量的释放,比如一想到要去幼儿园就抠手、晃腿;ADHD娃的多动和“怕不怕”没关系,不管开心还是难过,都容易冲动、坐不住。
3. 对立违抗问题:不是“控制不住”,是“故意对着干”
这类娃爱不听指令、打断别人、发脾气,但核心是“违抗权威”——他们知道该怎么做,就是故意不做。
比如你让他收拾玩具,他偏不收拾,还把玩具扔得更远;ADHD娃不收拾玩具,是因为没意识到“要收拾”,或者看到别的事情就忘了收拾,不是故意跟你对着干,事后提醒他,他可能还会愧疚。
4. 自闭症谱系问题:不是“注意力差”,是“只关注自己想关注的”
自闭谱系的娃也会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但核心问题是社交和沟通困难:比如不会和小朋友互动,只会自己玩,或者反复看同一集动画片。
他们的“注意力差”,是只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盯着风扇转半小时),对其他事完全没反应;ADHD娃虽然注意力差,但会想和小朋友玩,只是容易因为冲动搞砸社交。
5. 睡眠不足:不是“ADHD”,是“没睡够的后遗症”
娃睡不够,会变得烦躁、注意力差、爱发脾气,和ADHD症状几乎一模一样。
但区别很明显:睡眠不足的娃,周末睡够了之后,行为会明显改善;ADHD娃就算睡够了,还是会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当然,ADHD娃也需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让症状更严重。
但如果孩子在4-6岁之间已经出现以下几个表现中的好几条,则代表已经造成了“功能损害”和养育困难,需要引起重视:
● 孩子过分喧闹、难以管理、屡遭投诉、经常惹祸;● 有明显的攻击行为、同伴冲突多、一般的管教方法效果不佳;● 不能参与多人游戏,只想按自己的想法玩,而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并遵守约定的规则;● 无法适应幼儿园的集体规则,需要老师持续的特殊关注和提醒;● 无法自己安坐吃完一顿饭,哪怕比较饿而且饭菜对胃口,也忍不住中途离开;● 经常睡前不能安静地躺下,显得更加亢奋,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缺乏;● 脾气急、耐挫折能力差、太容易兴奋或发脾气;● 以上行为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家长的教养压力大。
如果您怀疑孩子有ADHD,建议尽快寻求专业医生的评估。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