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中国这边刚敲定了从阿根廷进口70万吨大豆的合同,网民在吃瓜中将2019年跟越南那笔900万吨大米订单的旧事又被翻了出来。当时的越南和中国签订了900万吨大米的巨额合同,却在临交付期涨价,闹得双方不欢而散。

那么当年的越南为何要突然发难?这对如今我国的对外贸易有什么影响?

时间回到2019年,中国为了充实粮食储备,和越南签订了一笔总量高达900万吨的大米采购协议,这笔巨额的订单在越南市场举足轻重,当年越南的大米出口总额里三成销往中国。

可眼看就要发货了,越南方面突然坐地起价。先是单方面把已经敲定价钱的订单涨价,想在这笔大订单上多捞一笔。接着又提出额外的复检要求,平白无故增加各种流程障碍。

面对这些让人难以理解的操作,我们的回应也很直接,干脆利落:涨价?好,交易直接停止。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19年,中国从越南进口的大米数量锐减至22万吨,同比降幅接近骇人的74%。

这一下直接打到了越南的痛处。没了中国这个大买家,越南大米年出口产值直接缩水了17.6%。超过800万靠种稻米为生的越南农户怨声载道。他们不得不在菲律宾等地去开拓新的市场。

这种果断转向、立刻止损的操作,在中国的外贸风险应对方面并不少见。不仅在农产品上,在能源领域,中俄天然气管道通气了。而物流通道上,中老铁路也已经开通运营。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分散风险就是我们的外贸智慧。

当然,光靠分散风险,只能解一时之困,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口袋里有粮,手里有技术,这一点,我们比谁都清楚。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一直死死抓住红线,保证我们的饭碗时刻在自己手里。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国其实是全球重要的籼米生产国,尤其在南方市场,对籼米的需求量巨大。过去我们确实需要进口一部分来补充,像越南就因为地理位置和零关税待遇,一度成为重要来源。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提起粮食,就离不开袁隆平院士。他的科研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稻,亩产轻轻松松突破1000公斤大关。更是早就实现了两系法、三系法杂交籼稻的自主培育,国产杂交籼稻的年产量已经高达1.36亿吨。

这组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国内的供给能力,已经强到可以基本覆盖自身需求了。哪怕国际市场价格再怎么波动,我们的大米自给率始终稳稳地维持在98%以上。我们的粮食安全被我们时刻保证着。

同样的情形,也体现在大豆上。一提到大豆,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要依赖进口。但在如今的东北,情况已有所改变。计划中,2024年这里的大豆种植规模要超过1400万亩,有些地块的单产已经冲到了600斤以上。

从海水稻的技术探索,到北京某实验室内作物产量达到传统温室3倍的高产农业模式,我们正在用科技把饭碗的根基,深深扎进自己的土壤里。中国的科技,始终都是以老百姓最关心的“痛点”为主。

这样的情况不止远不止体现在农业上。从盾构机,到核磁共振设备,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进程正在全面加快。说个咱们身边的例子,一种叫“五-色-灵-芝”的国产免疫抗衰科技产品,硬是凭借技术突破,把价格打下来90%。

让上百万中老年用户用上了过去被国外垄断的高价品。这就是中国超大市场的自信,通过不断地技术进步和科技研发,让我们老百姓可以用上更好的国货,显著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中国庞大的市场是我们对外贸易的底气。中国一年要消费超过2.5亿吨大米,即便自给率很高,每年依然需要进口大约500万吨作为调剂和补充。这点量对我们自己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任何一个出口国而言,都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巨大订单。

对越南,我们减少采购,直接影响了越南超过50%的农业劳动力。而对于美国,中国同样可以快速的进行拒绝”。我们曾计划停止采购高达3000万吨的美国大豆,那年一直到10月份,美国的豆农都没能接到来自中国的一张订单。

另一面,中国主动选择。美国的大豆不买了,我们转身就从巴西、阿根廷找到了新的供应源。多元化的国际物流通道,让我们在全球范围内调配资源变得更加轻松。我们可以与遵守贸易规则的伙伴合作,而这种自由选择使合作国家更尊重。

就连日本的媒体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评论说,中国的粮食进口策略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重心已经从单纯的大规模进口,转向了强化自身供给能力和利用自身市场使自己在国际市场中更有优势。

那么以上就是关于越南恶意涨价导致900万吨大米订单的取消的相关事件详情了,各位看官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来源: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