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山石窟介绍
须弥山石窟,坐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北55公里的须弥山东麓。由于历史文献上缺少记载,加之地处边鄙,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保存着珍贵的北朝和隋唐时期的石窟造像,一九八二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山石窟何时开凿,已无从稽考。从窟室形制和造像风格判断,须弥山石窟大概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距今约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北周和唐代都在这里进行过大规模的凿窟造像活动。到唐代,已成为一座规模很大的石窟寺院,据明成化《重修圆光寺大佛楼记》碑记载,当时称景云寺。后经五代、宋(包括西夏、金)元至明初,皆沿袭这一名称。明正统八年(1443年),“景云寺僧赀吉汪逹”大兴土木,修建“佛殿廊庑”,并上书英宗朱祁镇赐名,改称圆光寺(据明正统八年《勅赐禅林》碑)。
须弥山石窟的开凿,是与固原的重要地理位置联系在一起的。固原地区,古代为羌戎游牧之所,自战国末期秦昭襄王纳入秦国版图后,就逐渐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汉时属北地郡、安定郡;西汉时为安定郡治所,称高平;北魏末年,改称原州;直到明代,始称固原。
须弥山自然条件良好,石质也适于雕刻,因而成为开凿石窟的地点。1982年,固原出土北魏造像碑七座,铜铸像一座,其中一座有东海王元“建明二年”题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佛教的盛况。
须弥山石窟经过历代开凿,共有一百三十多窟,其中七十多窟雕凿造像。这些石窟分布在须弥山向东延伸的八座崖面上。由于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现存有造像的石窟仅剩二十多个了,主要是北魏、北周和唐代的,并集中在石窟区南部和中部的“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五区。
北魏,是须弥山石窟的开创时期。这时的石窟,大都开凿在子孙宫区的崖面上。其中第14、24、32三窟,尚存有北魏造像。这三个石窟的窟室形制,都是方形、中心塔柱窟。塔柱少的三层,多的达七层,塔柱四面按层开龛造像。
窟室数量之多,雕造技术之精,都达到空前的水平。唐代石窟主要分布在“大佛楼”“相国寺”和“桃花洞”三区。现存有造像的石窟有第1、5、54、62、69、72、79、80、89、105等窟。第105窟,俗称“桃花洞”,它与北周第51窟一样,也有主室、前室和左右配室。窟室前部多已残毁,主室尚完好。这是一个方形平顶中心塔柱窟,也是唯一保持中心塔柱的唐代石窟。面阔8.5米,进深8.7米,顶高5.21米。塔柱直抵窟顶,边长3.1米,没有收分,方正硕大。
门票信息
门票60元/人
旅游攻略
参考线路:入口-须弥山博物馆-大佛楼-1号窟-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顺序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全程游览下来大约需要3-4小时,若时间紧张,重点游览大佛楼、相国寺、圆光寺等核心景点。
主要景点有:大佛楼(5号窟)、1号窟、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51号窟)
交通路线
公共交通:先到固原市区,在市区乘坐前往三营镇的中巴,车程约1小时,车费几元。到三营镇后,在镇北路口换乘私人小车去景区,近1小时车程,车费5元左右。淡季可能需包车,价格约20元(面的)。不过这种方式等车时间不定,换乘也麻烦。
自驾:沿福银高速,至三营出口下,再向西行驶12公里。从固原市区出发,约50多公里,车程约1小时(依路况而定),沿途标识清晰,自驾能随时停留赏景。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