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格达峰见证丨四十年,三次跨越,百万客流——一座博物馆与一座城市的双向奔赴

来源:眼界新闻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王畅彤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也是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

  9月4日,乌鲁木齐市博物馆传来好消息,截至8月31日,2025年乌鲁木齐市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较2024年10月末突破百万人次接待提前了2个月,这也是继2024年后,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在40年发展历程中,再次刷新“年度接待游客超百万”纪录。

9月4日,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外景。记者王畅彤摄

  从1985年曾在乌鲁木齐文庙的一间展厅到现如今地处乌鲁木齐文化中心,成为参观人数年过百万的热门博物馆,乌鲁木齐市博物馆用40年跻身参观百万人次博物馆之列,让讲好乌鲁木齐故事的城市窗口愈发明亮——

时空坐标中的三次跨越

  位于乌鲁木齐文化中心的乌鲁木齐市博物馆蓝色玻璃幕墙与银灰色的弧形外墙充满科技感,3.45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堪称宏伟大气,建筑美学与人文韵味相得益彰。

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内的浮雕墙。记者王畅彤摄

  在市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长23米、高6米的巨型雕塑。其以壮美的博格达峰为背景,博格达峰下乌鲁木齐城市高楼耸立。 该雕塑由中央美术学院钟山风、卢征远两位教授设计。雕塑采用雪莲花瓣元素,用四周环抱的构图方式。中心以写实方式表现了新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同时包含了“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的寓意。

  “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八个大字,由新疆著名书法家席时珞题写。2021年秋,记者有幸见证题字时刻。他一边研墨一边感慨:“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地。这些字我要用心写,你们也要用心办。”

  “最早的乌鲁木齐市博物馆远没有如今这般‘高大上’,这些年的发展可谓翻天覆地。”68岁的退休馆员霍昕回忆道,市博物馆历经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1985年,乌鲁木齐市开始筹备市博物馆,地点位于乌鲁木齐文庙内,可展示的场地面积只有几十平方米,所以当时很多文物展品都散落存放在多个地方,直到1991年9月8日,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基本陈列正式对外开放,主要的文物展品渐渐开始集中起来。

  随着城市发展,原有场馆难以满足参观需求。2004年,博物馆迁至南湖南路,并持续扩建完善,展览内容、形式与服务品质显著提升。

  2021年12月10日,乌鲁木齐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当天,记者作为首批入馆记者,采写《乌鲁木齐市博物馆(新馆)开馆,记者带你探寻“镇馆之宝”》一文,成为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者。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博物馆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也见证并记录着城市的故事。

  “最早的时候,观众多是本地学者。我们手写标签、煤炉取暖,但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这片土地不该被遗忘的辉煌。”霍昕感慨道。

四十载跻身百万级博物馆行列

  2021年迁入新馆后,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实现物理空间与叙事方式的双重飞跃。3.45万平方米的空间中,一号厅作为序厅,以大型布景结合多媒体形式,从时空双维度介绍乌鲁木齐的地理、生态与文化历史。

游客参观乌鲁木齐市博物馆《乌鲁木齐历史文化陈列》展。记者王畅彤摄

  自二楼起为常设展《乌鲁木齐历史文化陈列》,以时间为轴,从历史、文化、城市发展等多角度解读城市记忆;《家园记忆》展呈现1949年以来的建设历程;另有《天山好风光》摄影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多元主题陈列。展厅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馆藏文物14177件/套,含国家一级文物16件/套,二级文物29件/套,三级文物102件/套(截至2025年8月)。

  为拓展博物馆体验,馆方积极打造“博物馆奇妙夜”“乌鲁木齐大讲堂”等品牌活动。“博物馆奇妙夜”中,工作人员扮演历史人物,嵌入展陈场景,吟诗起舞,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游客参观乌鲁木齐市博物馆《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记者王畅彤摄

  今年元旦,馆方推出舞龙舞狮与传统服饰秀沉浸活动,单日吸引5000余人参观。通过还原清代街区场景,吸引众多年轻人换装互动,从“杏花村”饭庄的吆喝,到四合院垂花门的精工细作,再现百年前乌鲁木齐生活图景。

  数据见证成长:2024年,全馆接待观众1140698人次,较2023年773230人次大幅增长,创历史新高,首度跻身全国年接待百万人次博物馆行列;2025年截至8月31日,接待量再破百万,超去年同期,新纪录仍在延续。

  这一从“静态陈列”到“沉浸叙事”的转变,构建起“空间升级—内容创新—受众扩大”的良性循环。

  广东游客林誉栋参观后说:“城市因文化而更具魅力。在天山明月城,我看到乌鲁木齐热情活力的一面;在博物馆,我感受到了它的深远与厚重。”

以新百万为起点,再次出发

  博物馆参观量是文化自信与“文博热”的直观体现,也是公众对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认可。

  公开数据显示,故宫博物院年接待量超千万,稳居全国文博场馆之首。在新疆,2023年全疆博物馆接待观众1300万余人次,其中自治区博物馆达156万人次,均创新高。

  乌鲁木齐市博物馆自2024年起迈入“百万俱乐部”,标志着文博吸引力持续提升,文旅价值日益彰显。

  馆内各楼层功能完备、展陈丰富:从柴窝堡湖畔的石器到萨恩萨伊墓地的青铜器,从飞马流云纹砖到“金汤永固”碑,从“博物馆里过大年”到“博物馆奇妙夜”,内外兼修让这座1985年建馆的博物馆焕发蓬勃朝气。

  2025年提前达成百万客流,源于“博物馆+”的持续创新:多样化展陈不断更迭,智慧讲解提供多语种服务,特色活动凝聚人气。这些新变量推动博物馆从“文化容器”转型为“故事引擎”。

  回顾2025年,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首演、馆内“左公祠”场景打卡热、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堂走进《红旗漫卷天山雪》展厅等,让文物成为可感知的文化故事。

  场馆人气也带动周边发展。美团等平台显示,博物馆周边3公里内餐饮、住宿门店较2020年显著增加。今年9月1日,乌鲁木齐市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迁入文化中心运行,“看展+体验”复合模式使该区域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出租车司机马蔚华说:“现在经常有乘客说‘师傅,去博物馆’,这在十年前可不多见。”

  观众王宇峰说:“博物馆在快节奏生活中提供了一处‘慢空间’,让人获得心灵平静,这是吸引我反复前来的重要原因。”

游客参观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天山好风光》——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主题摄影展。记者王畅彤摄

  “高人气是参观者的认可,为了更好地服务参观者,也为了保护珍贵的文物展品,我们采用预约方式开放,并设置了场馆瞬时人数上限,保障参观体验,促进博物馆良性运行。”市博物馆副馆长李黎介绍,为了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城市集体记忆的活态档案馆”,市博物馆持续面向公众征集老物件及老故事,让乌鲁木齐市博物馆成为乌鲁木齐市民的回忆家园。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会呼吸的档案

  站在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宏伟的新馆大厅,很难想象它始于文庙一角的那段岁月。从几十平方米到三万四千五百平方米,从煤炉取暖到智慧展陈,从学者专场到百万客流——变化的不仅是体量与数字,更是一座城市对待自身文明的态度。

  博物馆热的背后,是市民与文化机构的一场“双向奔赴”。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是渴望在时空对话中找寻认同与宁静;博物馆也不再是文物的“冷库”,而成为主动讲故事、造体验、融生活的文化引擎。左公祠的场景还原、元旦之夜的沉浸舞剧、孩子们在思政课堂凝望历史的眼神……这些片段共同拼出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觉醒。

  下一个百万或许很快到来,但比数字更动人的,是博物馆真正走进了人的心里。它提醒着我们:文明不是封存于展柜的过去,而是流淌于每个市民生活中的现在与未来。(记者王畅彤)

责任编辑:杨媛媛 审校:周志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旅游   客流   双向   博物馆   见证   城市   乌鲁木齐市   乌鲁木齐   文物   记者   文化   天山   新疆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