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来,他为漂泊的国宝“建档立传”

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据不完全统计,西方公共博物馆中共收藏了约164万件中国古代艺术品,这只是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20%左右,其他80%的海外中国文物则收藏在私人手中。近日,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青出版新书《走遍世界寻国宝》。书中讲述他如何用30多年时间,探访全球50余座重要文博机构,为上万件流失文物做记录档案的故事。

大英博物馆藏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之“冯婕妤挡熊”(唐代摹本,编号:1903,0408,0.1,大英博物馆提供照片)。

长江日报《读+》周刊记者专访常青,他表示,将继续探访更多国外文博机构,为漂泊的文明碎片“建档立传”。通过记录、研究、传播,常青让这些漂泊的国宝始终与母体文化保持联结,为当代文化传承提供“知来处、明去处”的根基。

研究者通过调查海外藏品,梳理文物的年代、来源和流转脉络,能为追索提供关键依据。比如通过比对海外造像与国内同期文物,明确其出自特定墓葬或石窟,就能为依法追回提供确凿证据。同时,系统记录海外流失文物的信息,能让我们清晰掌握国宝在何处,为后续的追索行动划定范围、找准目标。此外,这类研究还能通过学术层面的论证,让国际社会更认可文物的归属价值,为跨国追索营造更有利的舆论和认知环境。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国立美术馆藏清代诰命龙凤冠(19世纪,25.9×22.0×21.0厘米,编号:1894.a-j-D3,1919年费尔顿遗赠,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国立美术馆提供)。

每一件流失的文物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技艺、审美与社会记忆,知晓它们来自哪个朝代、出自哪些工匠之手、曾见证怎样的历史场景,不仅能还原文物本身的艺术价值,也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完整链条。从当代文化传承来看,“知来处”是为了锚定文化的根脉。唯有清楚先辈创造了怎样的文明,我们才能理解我们是谁、从何而来,这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明去处”是明确这些文物如今藏于何处、如何被展示、又在向世界传递着怎样的中国故事,知道这些国宝在海外的角色与影响,才能更主动地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让传统在当代焕发新生。

“知来处,明去处,建档立传”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唤醒。通过系统地整理研究,还原文物本来的文化语境,让它们重新“活”起来,照亮它们的前世今生。知道它们从何处来,才能明白它们该往何处去。这种文化自觉,正是文明传承的关键。

(长江日报记者 马梦娅)

【谢会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历史   国宝   文物   文化   大英   中国   海外   维多利亚   去处   澳大利亚   当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