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卷英雄”张铁生,判刑15年,迎娶大学美女讲师,如今身价过亿

张铁生年轻时候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一古训,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沉淀,早已深深烙印在大众的思想深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知识被视为改变命运的关键钥匙,知识改写人生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大众默认且坚信不疑的信条。人们普遍认为,通过读书获取知识,能够跨越阶层的鸿沟,实现人生的抱负与理想。古有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夜读,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与执着,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今有无数寒门学子,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拼搏,通过高考等途径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却有一个人因 “交白卷” 的特殊经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记,他就是张铁生。张铁生出生于 1950 年,在那个特殊的时代,1968 年的他顺应时代的浪潮,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下乡插队的队伍中。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他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他肯吃苦,不怕脏不怕累,无论是炎炎烈日下的田间劳作,还是寒风凛冽中的牲畜喂养,他都毫无怨言地默默承担。而且他做事扎实,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认真负责,从不敷衍了事。凭借着这些优秀的品质,他逐渐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信任,慢慢当上了生产队队长。

1973 年,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来说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高考制度在历经多年的中断后得以恢复。这一消息如同春雷一般,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无数怀揣着梦想和希望的青年学子摩拳擦掌,准备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张铁生也得到了推荐,获得了参与考试的机会。但当时的他,只有中学文化水平,而且日常的生活和工作被繁重的农活占得满满当当。他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去田间劳作,直到夜幕降临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住处,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复习备考。更为不巧的是,直到考前三天他才接到考试通知,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理化考试中,面对那些复杂的试题,只有中学文化且缺乏复习时间的张铁生显得力不从心。他绞尽脑汁,也仅仅只答出了三道题。无奈之下,他在试卷的背面写下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详细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与难处。他诉说着在农村辛勤劳作的艰辛,表达了自己虽然渴望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但却没有足够时间和条件的无奈。这封信原本只是他个人内心想法的一种倾诉,却意外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这封信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张铁生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符号。一些人将他视为敢于挑战传统教育模式的代表,对他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而另一些人则对他的做法表示质疑和批判。

后来,时代发生了巨大的转折,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张铁生也因为他过往的经历,不得不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他为此付出了 15 年的自由代价。在监狱的那段日子里,他或许经历了无数个痛苦的日夜,反思着自己的过去,思考着未来的人生道路。但他并没有被挫折和困境打倒,而是在困境中不断地磨砺自己,等待着重新出发的机会。

1991 年,张铁生走出了监狱的大门。此时的他,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世界和诸多的挑战。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从最基础的小事做起,开始帮人跑腿。这份工作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他却做得认真而执着。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积累了社会经验,也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他的妻子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始终陪伴在他身边,给予他鼓励和支持。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勇敢地进入了企业,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在企业中,他虚心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从基层员工一步步成长起来。

之后,他又和好友一起踏上了创业的征程。创业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面临着资金短缺、市场竞争激烈等诸多困难。但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不断地探索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 2014 年,他们的公司成功上市。这一成就他实现了身家过亿的蜕变。

张铁生起起落落的人生,不只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映照着特定年代的变迁,堪称一部鲜活的时代启示录。

附录: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

尊敬的领导:

书面考试就这么过去了,对此,我有点感受,愿意向领导上谈一谈。

本人自一九六八年下乡以来,始终热衷于农业生产,全力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每天近十八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和工作,不允许我搞业务复习。我的时间只在二十七号接到通知后,在考试期间忙碌地翻读了一遍数学教材,对于几何题和今天此卷上的理化题眼瞪着,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不愿没有书本根据的胡答一气,免得领导判卷费时间。所以自己愿意遵守纪律,坚持始终,老老实实地退场。说实话,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而有着极大的反感,考试被他们这群大学迷给垄断了。

在这夏锄生产的当务之急,我不忍心放弃生产而不顾,为着自己钻到小屋子里面去,那是过于利己了吧。如果那样,将受到自己与贫下中农的革命事业心和自我革命的良心所谴责。有一点我可以自我安慰,我没有为此而耽误集体的工作,我在队里是负全面、完全责任的。喜降春雨,人们实在忙,在这个人与集体利益直接矛盾的情况下,这是一场斗争(可以说)。我所苦闷的是,几小时的书面考试,可能将把我的入学资格取消。我也不再谈些什么,总觉得实在有说不出的感觉,我自幼的理想将全然被自己的工作所排斥了,代替了,这是我唯一强调的理由。

我是按新的招生制度和条件来参加学习班的。至于我的基础知识,考场就是我的母校,这里的老师们会知道的,记得还总算可以。今天的物理化学考题,虽然很浅,但我印象也很浅,有两天的复习时间,我是能有保证把它答满分的。

自己的政治面貌和家庭、社会关系等都清白。对于我这个城市长大的孩子几年来真是锻炼极大,尤其是思想感情上和世界观的改造方面,可以说是一个飞跃。在这里,我没有按要求和制度答卷(算不得什么基础知识和能力),我感觉并非可耻,可以勉强地应付一下嘛,翻书也能得它几十分嘛!(没有意思)但那样做,我的心是不太愉快的。我所感到荣幸的,只是能在新的教育制度之下,在贫下中农和领导干部们的满意地推荐之下,参加了这次学习班。

白塔公社考生 张铁生
一九七三年六月三十日
(原载1973年8月10日《人民日报》)


资讯附录、图片来自网络;文字引用AI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历史   白卷   讲师   身价   英雄   美女   大学   时间   考试   工作   知识   制度   贫下中农   人生   时代   学习班   大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