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半载归来的航天员,需人搀扶抬出。另一边是太空游客,落地健步如飞。
同样是从太空返回,为何画面反差如此之大?
首先得搞清楚,这两拨人上天干的事儿完全不同。中国神舟十九号那是国家任务,正儿八经的太空科研。三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驻留了整整183天。将近半年时间,他们不光要适应失重环境,还得干重活儿。
比如,多次出舱作业,装设备、搞维护、做实验,风险高、体力消耗大。最长一次舱外活动超过9小时,这可是破纪录的硬仗,对身体和心理都是极限挑战。他们的目标是为空间站运营和未来的载人登月、探火积累实实在在的经验数据。
而美国蓝色起源那个NS-31任务,说白了就是一趟商业太空旅游。用“新谢泼德”火箭把乘客送到太空边缘(大概100公里高),体验个三四分钟失重,看看地球,然后就掉下来了。全程也就11分钟左右,比看场电影还快。
这次的乘客是六位女性,里面不乏社会名流。她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感受一下太空的新奇,顺便给蓝色起源的太空旅游生意打广告。你看他们那个载人舱,大窗户特别显眼,明显是为了观光体验设计的。
在天上待的时间长短,人身体的反应天差地别。比如人在太空呆久了,身体会“不认识”重力。因为在地球上,血液大部分在下半身。到了失重环境,血液涌向上半身,脸容易浮肿,看着“胖了一圈”。
神舟航天员回来时脸有点肿,就是这个道理,是身体适应了半年太空环境的直接证明。
更关键的是肌肉和骨骼,失重状态下,肌肉不用支撑体重,会萎缩。骨头里的钙也会流失,时间长了腿会变细,俗称“鸟腿”。航天员在天上即使天天锻炼两小时(还得把自己绑在跑步机上那种),也难以完全避免。
在太空待了半年,突然回到地球重力下,肌肉力量跟不上,骨骼也变得相对脆弱。要是猛地站起来走路,一来肌肉可能撑不住,二来血液会一下子冲到下肢,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人容易晕倒。
这就是为啥中国航天员需要被抬出来,还得坐特制座椅,慢慢适应。他们回来后的康复训练,往往要持续好几个月。
还有平衡感。人的平衡主要靠内耳里的前庭器官,这玩意儿很依赖重力。长时间失重会让它功能紊乱。有航天员形容,回来后感觉“地板在晃,像踩在棉花上”。头晕、恶心、分不清方向,这些都是长期太空飞行的“后遗症”,也是需要被小心照顾的原因。
反观蓝色起源的乘客呢?她们总共才飞了11分钟,失重也就4分钟。这么点时间,身体根本来不及发生什么明显变化。体液分布、肌肉骨骼、平衡感啥的,跟在地面上没两样。
有人说,这对身体的影响,可能跟坐一次刺激的过山车差不多。所以她们能自己走出舱门,活蹦乱跳,这完全正常。
任务不一样,穿的戴的、追求的目标自然也不同。中国航天员穿的是“飞天”舱外航天服,那是高科技集合体。里三层外三层,能抗极端温差(零下100℃到零上120℃),能提供氧气、调节温度压力,保障长时间舱外活动安全。连贴身穿的,都可能是特殊抗菌材料。
航天员身上每一个生理数据,都是宝贵的科研资料,服务于国家长远的航天计划。而蓝色起源的乘客,因为飞得不高、时间又短,环境风险小得多,根本用不着穿那么专业的航天服。
她们穿的那更像是定制的“队服”,设计上可能更讲究好看、上镜,比如用剪裁凸显身材。这衣服主要起个标识作用,顺带满足宣传需要,防护功能跟专业航天服没法比。据说,她们这趟11分钟飞行受到的辐射量,比坐一趟国际长途航班还少。
说到底,目标更是南辕北辙。中国航天员是去执行国家科技任务,在空间站搞科研、做实验、维护设备,是为中国太空事业打基础、拓前路。他们被抬出舱门的场景,恰恰说明了任务的艰巨和长期太空飞行对生理的真实影响。
这不是“体质不行”,也不是“技术落后”,而是科学规律的必然,是长期探索必须付出的代价,更是对完成任务归来英雄的必要保护。
蓝色起源的飞行,则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推广活动。请名人、搞全女性乘组、找乐坛天后,本身就话题性十足。乘客们在短暂失重时拍拍照、看看景,落地后赶紧面对媒体分享“神奇体验”,帮老板贝索斯吸引更多想花钱上太空的客户。
这种模式重点在于提供一种独特的、高端的消费体验,用名人效应和轻松表象,吸引眼球,推动商业太空旅游市场。
所以下次再看到类似的对比画面,心里该有数了。一边是肩负国家使命、在近地轨道实打实工作了半年的科研人员,他们身体的疲惫正是长期探索的勋章。另一边是体验了太空边缘惊鸿一瞥的付费乘客,她们的轻松恰恰反映了旅程的短暂和“浅尝辄止”。
这就像不能拿刚跑完铁人三项、累得几乎虚脱的运动员,去对比在公园里跳完广场舞、精神矍铄的大爷一样。这两种“太空之旅”,从出发点到终点,压根儿就不在一个维度上。
这么一对比,事情就很清楚了。美国那几位“太空游客”之所以能轻松下机,恰恰说明了她们经历的“太空之旅”是多么短暂和“浅尝辄止”。
所以说,两件事根本不能放在一起比较。一个是国家主导的、严肃的载人航天任务,目标是科学探索和空间站建设维护。航天员是承担风险、挑战生理极限的专业人士,他们的每一次飞行都在为人类深空探索积累宝贵数据和经验。
另一个,则是商业公司开发的太空旅游产品,目标是盈利和吸引眼球。乘客是付费客户,追求的是短暂的刺激和独特的打卡经历。
神舟航天员被抬出舱,体现的是长周期、高轨道、复杂任务对人体带来的真实挑战,也是载人航天事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过程。而商业太空游客的蹦蹦跳跳,则展示了太空旅游降低门槛、吸引大众的尝试,但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太空边缘的短暂观光。
下次再看到类似画面,大家心里该有数了。不能简单地用谁“站着”谁“躺着”来判断技术高下或体质强弱。这就好比不能拿一个刚跑完铁人三项、累得几乎虚脱的运动员,去跟在公园跳完广场舞、神采奕奕的大妈比较,问谁更“厉害”一样。
他们承受的负荷、完成的目标,压根就不是一码事。那些被小心呵护、从烧蚀的返回舱里抬出的身影,才真正承载着中国探索星辰大海的重量与荣光。
信息源:
蓝色起源公司首次全女性乘组完成亚轨道飞行任务,航天长城2025-04-17。
原定8天,一待就是9个月!美国两宇航员终返地球,身体有哪些变化?北京科技报2025-03-19。
文丨上官
编辑丨上官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