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起重机缓缓吊起最后一段钢梁,精准嵌入预定位置,淡江大桥在2025年9月16日完成历史性的合龙仪式,近日完成了最后一段钢桥面板的安装,标志着这项世界级工程迈入竣工倒计时。
预计2026年5月正式通车的淡江大桥,将改写区域交通格局,使淡水与八里之间的行车距离缩短15公里,节省约25分钟车程,同时分流关渡大桥30%的车流。


01 工程里程碑:淡江大桥的关键节点
淡江大桥的建设历程可谓一波三折。
从1995年提出构想到实际动工,耗时超过36年,期间经历了7次流标,最终在2019年正式启动主体工程。
2022年8月,工程迎来首个重大节点——主桥塔基底灌浆作业。这项工程连续进行了4-5个日夜,动员70辆混凝土车,浇置1.5万立方米的巨积混凝土,打造了面积达3030平方米的全台最大单一桥墩基础。
2025年9月16日的合龙仪式,则象征着淡江大桥主体结构的完成。接下来,工程将进入桥面铺装、排水系统、照明与交通控制系统的最后施作阶段,为2026年5月的通车做最后准备。

02 世界级桥梁:淡江大桥的技术规格
淡江大桥全长达920米,主跨距450米,桥塔高211米,采用单塔不对称斜张桥设计。这一设计不仅创造了世界纪录,更是工程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主桥塔P130基础为椭圆形桩帽,长77米,宽44米,周长约202米,基础厚达5米,位于海平面下16.5米深处。

这种单塔设计既能避免阻碍淡水河口著名的夕阳景观,又能尽量减少对河床生态的干扰,体现了工程与环境共融的理念。
03 设计理念: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对话
扎哈·哈蒂建筑师事务所以“设计不打搅夕阳”为核心理念,在设计阶段模拟了淡水河畔12处观赏夕阳的视角与季节光影变化。

团队确保桥塔角度与比例不仅不会遮蔽落日,反而成为夕阳构图的有机组成部分。
设计灵感来源于台湾文化象征——云门舞集的舞姿。
中央桥塔以“双手合十、向天舒展”的姿势作为造型原型,象征着人与自然、科技与艺术之间的和谐共生。

缆索的排列如同舞者的肌理与节奏,随风与光线的变化,仿佛在河面上进行一场无声的舞蹈。
04 施工难点:国际罕见的工程挑战
淡江大桥的主桥塔基础施工可谓困难重重。2022年期间,工程团队围堰经历了两次渗水,不得不调整工序、增派人力机具,并在管桩外围加设钢板桩及止漏灌浆,花费两个月才排除困难。

在桩帽钢筋绑扎作业中,施工团队每天以二班制、每班45人,最高峰时超过150人同时作业,动用8辆吊车吊运物料。

正值酷热夏季,工班必须随时补充水分、注意防晒,并调整工作时间避开正午高温,工程异常艰辛。
淡江大桥的桥塔基础尺寸相当于一座国小操场,塔身呈3D曲线变化,还需承受风灾、地震、潮汐等多重挑战。
施工团队打设了144支钢管桩围堰,来自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德国等地的专业人员携手,确保这件艺术品能经得起时间与载重的考验。

05 钢结构技术的创新应用
淡江大桥主桥塔P130基础施工中,钢筋总量达5700多公吨,属于极为复杂的钢筋组立绑扎作业。
这种高墩大跨径钢结构桥梁的施工,对钢桥面板安装、主梁安装、紧固件及附件的安装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在合龙过程中,工程团队需要精准控制钢梁的安装精度,考虑到温度变化对钢结构的影响,确保最后一段钢梁能够完美嵌入预定位置。
这座全球最大的单塔不对称斜张桥,展现了钢结构工程在面对极限挑战时的技术实力。

06 环保考量:工程与生态的平衡
淡江大桥的建设不仅展现了工程技术的高度,也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为保护濒危鸟类黄鸝,工程团队每年4月至6月的繁殖季都会暂停施工。
单塔设计的选择,部分原因也是为了尽量减少对河床生态的破坏。通过减少落墩数,降低了对淡水河口生态系统的冲击。
灯光设计也考虑到不同季节的环境氛围,冬季采用暖色系,夏季则使用清爽的色调,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
这种对生态的细致关怀,使淡江大桥成为永续工程的典范。
淡江大桥被CNN评为“2025年度全球重要建筑”,其独特美学习诠释了扎哈·哈蒂的设计语言。

大桥通车后,从板桥高铁站出发,经台64快速道路与淡江大桥,仅需35分钟即可抵达淡水;从桃园机场出发约40分钟可达八里左岸。
这条“空铁接轨
桥联双岸”的新动线
不仅缓解交通拥堵
更将重塑北台湾的观光
与产业格局!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