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23魔方祖源


4 月 23 日至 24 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 2024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举行。经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最终评委投票选出 2024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些新发现要么直接有古DNA研究成果产生,要么关系到现代东亚人类起源问题或着中国各地人群迁徙、交融的历史,对于基因祖源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今天就按年代早晚为大家盘点一下这十大发现,



1.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

濛溪河遗址,位于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通旅镇乐阳桥村西南部,沱江一级支流濛溪河中上游左岸。是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唯一发现有丰富植物遗存的遗址,是旧石器时代物质遗存和相关行为要素最丰富全面的遗址之一。



△ 资阳市濛溪河遗址群

濛溪河遗址罕见地复原了一个立体复杂的旧石器社会,为深入探讨早期人类对特殊石料及有机材料的加工利用方式;对动植物资源利用的广谱化;艺术萌芽和技术与认知能力发展;现代人的出现和扩散等国际重大问题提供了关键节点的重要材料。



△ 出土的石器工具体系

由于缺乏考古实证,国际学术界普遍将距今 10 万年到 5 万年前称为 “东亚现代人演化发展的瓶颈期”,认为东亚早期人类整体上大量消亡甚至灭绝,所有现代东亚人类都源自晚近走出非洲的人类。测年结果为距今 8 万年到 6 万年前的濛溪河遗址的发现,被认为对现代人类的 “晚近走出非洲说”造成了巨大冲击。



2.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

下汤遗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发现于 1984 年 ,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面积约 3 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 2.5 米,包含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个阶段。



△ 遗址中心地层剖面

遗迹现象丰富完备,包括环壕、人工土台、器物坑、灰坑、房址、墓葬、食物加工场、红烧土 “广场”遗迹,沟槽、沟渠、道路等。全景式呈现了距今 9000 年前后早期农业社会的聚落形态和聚落结构。



△ 出土上山文化时期植物遗存

下汤遗址纵贯新石器时代的始终,是我国南方早期稻作农业社会对一万年文化史、一万年文明起步的重要实证。而大量基因证据表明,正是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口的爆发。



3. 甘肃临洮寺洼遗址

甘肃临洮寺洼遗址,1924 年安特生首次发现该遗址,1945 年夏鼐在此开展考古发掘。近年开展的7 次发掘,揭露面积近 4000 平方米,发现并发掘出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和寺洼文化大型墓地。



△ “围壕(沟)”内侧西北角发掘区重要遗迹分布图
(上为东;蓝色马家窑类型,黄色半山类型)

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位于遗址中东部,已发现三重长方形布局的 “围壕(沟)”、近百座房址、大量灰坑窖穴、十余座陶窑和数座墓葬,另有疑似 “道路”和大面积 “人工堆土”的线索,时代从马家窑类型延续到半山类型,在多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 出土的彩陶

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发展而来,一路向西北、西南开拓,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持久且深远的影响。目前我们研究认为, 马家窑代表父系类型为D-Z31591、O-F2137。如果该遗址后续有古DNA数据成果出现,将极大推进相关研究。



4. 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

玛不错遗址位于中印、中不边境的西藏自治区中南部,具体位置在康马县嘎拉乡政府驻地东北面的玛不错湖岸,地处喜马拉雅中段北翼的高原,海拔 4410 至 4430 米,是目前所知青藏高原中南部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序列最清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



△ 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玛不错遗址处在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在这里发现了一批具有明确出土层位的外来遗存,包括稻、粟、黍、海贝、象牙、羊、青铜器、滑石珠、红玉髓等。“通过发现的遗迹和遗物,还可以看到这里和四川、内地包括长江上游有密切的联系,证明了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悠久历史。



△ 玛不错遗址科技考古分析结果示意

该遗址考古工作结合多学科研究,在古 DNA、古人类学、动植物考古和环境考古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揭示了人类在海拔 4400 米以上高原的强大适应性。



5.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

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西北郊,遗址发现于 1954 年,并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展开过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遗址为商代早期的一处大型城市聚落,文化面貌属于中原文化系统。



△ 盘龙城遗址航拍

盘龙城遗址最早可至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实证夏代晚期中原王朝对长江流域的影响。盘龙城遗址的发现不仅实证黄河、长江文明的统一性发展,也表明长江流域也为中华文明的摇篮。盘龙城也因此成为探索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关键遗址。



△ 出土金片绿松石镶嵌兽面形器

盘龙城遗址是一处远离都城的大规模铸铜遗址,不仅是商王朝南下的军事据点,而且是有独立青铜器铸造的地方中心,对研究青铜时代南方铜路(金道锡行)的开拓有着重要意义。



6.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是最大的先周文化聚落和西周都邑聚落,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扶风两县北部交界处,总面逾 30 平方公千米。



△ 周原遗址三座城垣

发现了建造于不同时期三座西周城垣,初步揭示了周原聚落的城垣结构,将以往零散的大型建筑、铜器窖藏、墓葬等纳入了不同层次的城市空间。为确证周原为先周都邑所在提供了关键证据。



△ 宫城南门外壕沟内出土甲骨情况

宫城南门外壕沟内出土卜甲、卜骨残片 213 片。甲骨刻辞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军事战争、数字卦等多方面,可以与金文和传世文献互相参照,历史价值重大。



7.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为西周时期燕国遗存,分布范围约 5.25 平方公里。2019 年至 2025 年,共勘探 80 余万平方米。



△ 出土的作册奂器组合及 “太保墉燕”铭文

该遗址发现的燕侯墓地,可大致推断琉璃河遗址作为燕国都城的延续时间,并为填补燕侯世系空白提供重要考古依据。



△ 城北家族墓地及其家族树

北大宁超团队通过古DNA技术,成功锁定18个存在亲缘关系的个体,构建出中国首个西周四代家族树。根据2023年公布数据,其父系类型均为O2-F11-F325-MF21052,为西周初年殷人家族。



8.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是目前经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为研究战国晚期楚国东迁后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系统性的考古资料。



△ 武王墩一号墓

武王墩一号墓共发掘出土器物 1 万余件,包含基本完整的礼容器、礼乐器组合,保存完好、共出器物丰富的 “木俑坑”,以及大量漆木生活器、车马兵器、玉器、卜甲等,种类包罗万象,为了解楚国物质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亞”字形九室多重棺椁

根据对出土遗骸的体质人类学、古病理学、骨化学、古 DNA 分析、毛发检验等多学科研究工作,判断墓主人为楚考烈。从线粒体基因组来看,其母系来源可能为古代北方人群,符合其母为秦人的记载。其父系基因组研究结果,有望揭示楚王室父系类型 。



9.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

河泊所遗址地处云南滇中地区,遗址总面积约 12 平方公里,东北距出土 “滇王之印” 的石寨山古墓群仅 700 米。是云南高原已知规模最大、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较丰富的商周至汉晋时期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



△ 纪年简牍

遗址发现两汉时期封泥 1900 余枚,包括 “滇国相印”“滇王相印”等与古滇国有关的封泥;“益州太守章”“益州刺史”等西南边郡封泥。遗址的发掘明确了汉代益州郡治的准确位置。

△ 出土的部分印章封泥

该遗址表明西汉中央王朝在云南实施了较为灵活的双重政治架构和柔性羁縻治理策略,对研究西南夷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着重大意义。

10. 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

莫尔寺遗址位于新疆喀什市东北 固玛塔格山东南洪积台地上,是中国古代西域城国疏勒的重要佛教寺院遗址。始建于公元 1 世纪,约 9 世纪末 10 世纪初废弃。



△ 莫尔寺建筑遗址

莫尔寺遗址是截至 2025 年发现的中国最西部、年代最早、延续时间长且发展演变清楚、保存较完整的大型地面土建筑佛寺遗址,推进了古疏勒及丝绸之路佛教考古和中国早期佛寺起源研究。



△ 出土石膏佛教造像

该遗址地处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交汇处,佛教东传中国第一站,融合了印度、犍陀罗、中亚、当地和中原多种文化元素,诸多迹象表明佛教进入西域伊始就开启了中国化进程。也为我们研究西域父系和姓氏入华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7

标签:历史   年度   全国   遗址   聚落   文化   莫尔   发现   父系   佛教   封泥   益州   遗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