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钢铁编织跨江长虹,以智慧攻克技术难关。这位从江苏走出的桥梁专家,用一座座大桥书写了中国现代工程史的辉煌篇章。
1896年1月9日,江苏镇江的一个书香门第中,一个男孩呱呱坠地。祖父茅谦为他取名以升,字唐臣,寄托着对这个孩子未来的殷切期望。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中国现代桥梁工程的奠基人,用智慧和汗水在江河之上架起一座座通向现代化的虹桥。
茅以升的童年正值清末社会剧烈变革时期。镇江这个长江与运河交汇的古城,既是传统文明的沃土,又是得风气之先的开放口岸。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茅以升,从小就对科学与工程表现出浓厚兴趣。
1906年,茅以升考入南京江南中等商业学堂。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尤其对数学和物理有着特殊天赋。1911年,他考入唐山路矿学堂(西南交通大学前身)土木工程系,开始接触现代工程技术。
1916年,茅以升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唐山路矿学堂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学堂官费留美生。他先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桥梁工程专业学习,一年后即获得硕士学位。他的优异成绩使康奈尔大学破例决定:今后凡是唐山路矿学堂毕业生,一律免试入学。
1917年,茅以升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在博士论文《桥梁桁架次应力》中提出的创见,被学术界称为"茅氏定律",这一年他仅24岁。
1933年,茅以升受命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双线铁路、公路两用桥,技术难度极大。
钱塘江以汹涌的潮水和深厚的流沙著称,外国专家曾断言在此建桥不可能。茅以升创造性地采用"气压沉箱法"施工,克服了流沙层的困难。他发明的"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等施工技术,成功解决了建桥过程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
1937年9月26日,铁路桥通车;11月17日,公路桥通车。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钱塘江大桥成为重要的战略通道。然而,通车仅89天后,为阻止日军南下,茅以升忍痛亲自参与了炸桥工作。"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他赋诗表达内心的痛楚。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茅以升随高校内迁,继续从事工程教育和研究工作。1938年,他任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
在贵州平越(今福泉)办学期间,茅以升亲自授课,带领师生开展科学研究。他提出"工学并举"的教育理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
同时,茅以升还积极参与战时交通建设。他主持修复了多处被战争破坏的桥梁和道路,为抗战运输提供了重要保障。1942年,他任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主持制定了战后桥梁修复和建设规划。
茅以升不仅在工程实践上取得卓越成就,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撰写的《桥梁次应力》、《钱塘江桥》、《中国的古桥与新桥》等著作,成为中国桥梁工程的经典文献。
他提出的"桥梁振动理论"和"挡土墙压力理论",解决了工程实践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他对中国古代桥梁技术的研究,开创了中国桥梁史研究的先河。
1948年,茅以升当选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这是对他学术成就的最高认可。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也是工程界的杰出代表。
茅以升一生重视工程教育,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他主张"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茅以升注重基础学科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他亲自编写教材,将最新的工程技术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他还创建了完善的实验实习体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工程实践。
茅以升特别重视教师的培养。他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他要求教师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茅以升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积极推动中国工程界与国际的交流合作。他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工程会议,向世界介绍中国工程技术的成就。
1947年,茅以升出席国际桥梁会议,发表了关于钱塘江大桥建设的学术报告,引起国际工程界的广泛关注。这是中国工程技术首次在国际舞台上获得重要认可。
他还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组织翻译了大量国外工程文献。通过这些工作,他使中国工程界能够及时了解世界最新技术发展动态。
茅以升的工程实践体现了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钱塘江大桥建设中,他坚持每个细节都要做到最好。大桥的每个铆钉都要经过严格检查,每道工序都要达到最高标准。
他常说:"造桥是百年大计,必须质量第一。"这种对工程质量极端负责的态度,成为后来中国工程界的优良传统。
即使在最困难的抗战时期,茅以升也从未降低工程标准。他主持修复的每座桥梁都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许多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1949年后,茅以升继续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他担任过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等职,主持了武汉长江大桥等重大工程的技术咨询工作。
晚年茅以升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工程教育和科普工作中。他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向公众介绍工程知识。他还积极参与科技政策咨询,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他留下的工程遗产和精神财富,至今仍在激励着中国工程界。
---
茅以升曾经说过:"桥是人造的,人也是桥造的。"这句话道出了工程与人的深刻关系。他的一生,就像他建造的桥梁一样,连接着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
从江苏走出的茅以升,以其卓越的工程成就和崇高的专业精神,成为民国时期江苏名人中独具特色的一位。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他设计的桥梁,在科学与工程的交汇处,架起了通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茅以升留下的工程遗产和精神财富,至今仍在激励着中国工程界不断向前。
点个关注,说说茅以升什么精神影响过你?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