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船只开征高额“使用费”的第四天,法国航运巨头达飞集团突然宣布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决定,一笔价值高达3亿美元的订单,竟然没有落在中国或韩国这类传统造船强国头上,而是交到了印度科钦船厂的手里。
这笔订单不只是“建几艘船”这么简单,它像一块被丢进水面的石头,激起了关于全球造船业、供应链博弈以及企业战略抉择的一连串波澜。
真的是不“站队”中国吗?还是说,这是一场更加复杂的全球产业“航线重构”?

今年9月,美国政府正式启动对中国造船业的“301调查”后迅速落锤,宣布从2026年起,对所有“由中国建造或中资企业控制”的商船征收额外“使用费”,起步价是每净吨50美元,未来四年逐年递增。
这一操作,名义上是为了保护日渐势微的美国本土造船业,实质上却像给全球航运业平地扔下了一颗雷。
看似打击中国,其实美国自己也先被震了一下,以美国最大的煤炭出口商Xcoal为例,这项关税政策直接抬高了其运输成本,面对亚洲买家时已经处于价格劣势,现在更难竞争了。

而天然气出口企业也好不到哪去,液化天然气(LNG)长距离运输本就依赖大规模船运,一旦中国造船的LNG船不能再跑美国线,这些企业只能转向更贵的替代船只,运输成本直线上升。
再说说法国达飞的这笔3亿美元订单,他们下单的是6艘1700TEU的LNG动力集装箱船,按理说,中国船厂在这方面技术成熟、交付快、价格合理,完全是优选,但现在,美国政策像是给所有“中国制造”的商船贴上了“高风险”标签。
为了避免未来的合规麻烦、关税成本或者运营限制,达飞干脆选了个“中立地带”,印度,印度船厂虽然在全球市场里份额微不足道,但此刻,它有一个宝贵优势,政治中立,成本适中,交期灵活。

当然,也别以为这是“去中国化”,韩国呢?也不是没考虑,但韩国三大船厂眼下订单堆积如山,价格贵、交付慢,不太现实。
所以达飞这一步棋,更像是“风险对冲”,不赌单一市场,不押一个方向,尽量让自己的船队在风头火势中保持灵活,这不是“站队”,而是“避险”。
那印度呢?这次意外接到达飞的订单,确实像捡到了个“窗口期”,印度政府这几年也在着力发展造船业,科钦船厂作为国有骨干企业,在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上都占了点便宜,比如税收优惠、融资支持,再加上LNG动力船这类环保船型本身也符合印度的绿色产业导向。

但说到底,这只是第一步,印度目前在全球造船市场的份额还不到1%,配套产业链不完整,技术工人储备也远不能和中韩相比。
能不能按时交出高质量的船,是一道大考,能不能以此为起点,持续接单并扩展产能,则是一场马拉松,从“有订单”到“稳交付”再到“全球口碑”,每一步都不能掉链子。
与此同时,其他航运公司也在重新布局运力,像马士基、赫伯罗特等企业,已经开始调整船舶部署,把中国造的船从美线撤下来,转向亚洲内贸、欧洲线或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像上海、深圳这些港口的新开国际航线中,超过一半都是奔着新兴地区去的。

美国是想用壁垒阻挡船只,但货还是要走的,只不过路径变了。
这场博弈,最容易被误读的就是,达飞不买中国船,是不是“站队”?但只要看清一件事就明白了,中国造船业的根本优势,根本不是靠价格战撑起来的。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船厂订单总量已经超过1500万载重吨,占据全球市场半壁江山,但更关键的是,中国不是只靠“船厂”,而是靠整条船舶产业链,从螺丝钉到发动机,从设计院到钢材供应,从培训体系到交付流程,环环相扣。

这种“体系优势”不是一朝一夕建起来的,也不是靠一纸政策拆得掉的。
而且,面对全球绿色转型的趋势,中国造船也在迅速升级,比如沪东中华造船厂,今年就交付了全球首艘甲醇动力的14000TEU集装箱船。
这种技术含量极高的绿色船型,代表了造船业的“新赛道”,从LNG到氨燃料、从双燃料发动机到智能航行系统,中国船厂已经从“堆吨位”走向了“拼科技”。

这可不是美国那边能短时间追得上的,美国本土造船业的真问题,是结构性的,建一艘万吨级集装箱船,美国的成本可能是中国的两倍,交付周期也更长,为什么?因为人力成本高,配套产业链早就外迁了,光靠几个政策补贴,根本撑不起完整的造船系统。
而且,美国现在的船厂大多集中在为本国军方服务的订单,你让它们突然转型去接商业订单,既没经验也没产能。
真要重振造船业,靠的是系统建设、教育培训、技术创新,靠的是10年20年地“熬”,靠征个税、设个壁垒,只能让企业绕着你走。

再看达飞这笔订单,其实也是全球产业链多元化趋势的缩影,疫情、地缘政治、能源危机,这几年已经把所有跨国企业都逼得精明了。
他们越来越不愿意把希望压在一个国家、一个港口、甚至一条航道上,不“站队”的背后,是更谨慎的风险管理策略,企业不是搞政治的,它们要生存、要利润、要持续稳定的航运能力,这种以风险为导向的全球布局,才是当前真正的主流。
所以,回到那个问题,达飞这笔订单,到底“站队”了吗?答案是,不站,也无法站,这压根不是政治宣言,而是一道商业题。

企业最终会投票,但投的是稳交付、低成本、合规性强的供应商,中国造船业能不能继续拿单,不在于有没有美国的“使用费”,而在于能不能继续保持它的交付效率、技术迭代和产业链稳定,而印度能不能从这一次接单变成持续接单,要靠它自己补上体系短板、提高执行能力、放长线钓大鱼。
美国呢?如果真的想让自己的船厂重新活跃,就得像中国当年那样,砸钱、搭链、拼时间,而不是等着别人犯错或者自己设卡。
这场博弈的终局,不靠谁喊得响,而看谁真的把“造船这门活”干到极致,中国要做的是继续精进,把绿色技术、交付效率、配套产业链这些“硬实力”练得更硬。

而其他国家,想要崛起,也得从这些地方下手。
达飞的三亿美元订单,如同一枚多面体,映照出后口罩时代全球经贸关系的复杂光谱,它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政治宣言,而是一个在成本、风险与机遇间精密计算的商业选择,美国的费用壁垒,暴露了其产业复兴的艰难,印度的接单,预示着新兴力量的努力,而中国造船业的稳健,则彰显了体系化竞争力的深度。
这场因政策而起的涟漪终将平息,但留下的启示深远,在全球化的海洋中,没有永远的顺风,唯有锻造更强的造船术与航行术,才能在任何风向下行稳致远,各国产业的航船,最终比拼的不是谁更能设置障碍,而是谁更能融入并引领这片开放的海洋。

信息来源:
USTR官网2025年发布的对中国造船业补贴调查报告
内容:指控中国通过国家补贴影响全球造船市场,决定依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实施对中资船只征费措施
法国达飞集团(CMA CGM)2025年10月18日官方公告
内容:订购6艘1700TEU LNG动力集装箱船,建造方为印度科钦造船厂(Cochin Shipyard)
更新时间:2025-10-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