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坚持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不叫一声苦,却贪图一顿牛排和美色的享受,害死400多个战友。
要不是他,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就不会死。
更讽刺的是,他居然能在台湾安然活到74岁高龄,从未遭到任何形式的清算。
蔡孝乾凭什么?
蔡孝乾的人生曾镌刻着革命的荣光。这位出生于台湾彰化的青年,早在1928年便参与创建台湾共产党(时称日本共产党台湾民族支部),成为首届中央执行委员,与谢雪红等同志共同点燃岛内革命火种。
赴大陆求学后,他在中央苏区负责宣传工作时,用通俗易懂的民谣编写宣传稿,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蔡先生”。
后更担任八路军敌工部部长,在抗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统战与情报经验。
最特殊的是,蔡孝乾是唯一在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随红军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台湾人。
过草地时曾背着伤员行军百余里,雪山上靠嚼草根维持体力,这段经历让组织对他充满信任。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看中蔡孝乾的台湾出身、长征资历与岛内工作基础,任命其为台湾省工作委员会书记,委以重建地下组织的重任。
初到台湾的蔡孝乾确实展现出卓越的组织能力。1946年7月他潜入台湾后,迅速联络“老台共”骨干,搭建起以陈泽民为副书记、张志忠为武工部部长的核心架构,在台北、台中、台南建立起秘密联络网。
面对日本殖民统治留下的思想隔阂,他主导创办《光明报》,1949年6月发表的《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二十八周年》社论。
首次向台湾民众系统传递解放战争胜利形势,文章经油印后传遍全岛,甚至出现在火车站与学校公告栏,为唤醒民众意识发挥了关键作用。
到1949年底,地下党员从最初的百余人发展至1500人,同情者达2000人,形成了可动员5万群众的潜在力量,成为毛泽东设想中“解放台湾的内应核心”。
那时的蔡孝乾,白天以商人身份穿梭于市井,夜晚在煤油灯下绘制组织分布图。
与张志忠等人制定的“战时动员方案”,一度为解放台湾提供了重要的敌后支撑。
但随着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岛内局势骤变,蔡孝乾的思想与作风也悄然腐化。
敌后工作本应隐秘低调,他却逐渐沉溺于酒绿灯红的生活,不仅将小姨子马雯娟发展为情人,还频繁出入西餐馆,对同志“减少公开接触”的提醒置若罔闻。
更致命的是,他把党员联络地址随意夹在烟盒里,在茶馆与身份不明者公开闲聊,这些致命的松懈为日后的覆灭埋下隐患。
彼时的蔡孝乾早已不是长征路上那个咬牙坚持的革命者,内心隐藏的投机本性在安逸中暴露无遗——
长征于他或许只是求生的选择,而非信仰的坚守。
1950年1月,台工委委员陈泽民被捕叛变,供出了蔡孝乾的身份,保密局特务随即展开抓捕。
第一次被捕后,蔡孝乾趁乱逃脱,可他并未通知组织,反而因牵挂情人与腹中胎儿,冒险潜回市区。
最终在1950年3月中旬的一天,于一家西餐馆解馋时蔡孝乾再次落网。
这一次,他连伪装的抵抗都放弃了。蔡孝乾直接提出两个条件:一份牛排,以及让情人马雯娟入狱陪伴。
当特务满足这些要求后,他立刻将台工委的组织架构、联络点、400多名党员名单和盘托出,甚至主动交代了与吴石将军的秘密交接细节。
那些曾被他视为生命的秘密,在口腹之欲与私情面前变得一文不值。
蔡孝乾的供词如同一把尖刀,直接刺穿了地下组织的心脏。
保密局根据他提供的线索,迅速锁定“密使一号”吴石将军。
1950年3月,吴石被捕,尽管始终坚贞不屈,却仍难逃死刑判决。
临刑前,吴石写下“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的绝笔,与朱枫、聂曦、陈宝仓一起,用生命践行了对信仰的承诺。
蔡孝乾的出卖共导致约1800人被捕,1100多人牺牲,台湾地下党组织遭受毁灭性打击。
就在烈士们的鲜血染红马场町时,蔡孝乾却过上了安稳日子。
1950年起,国民党不仅没有清算他,反而先后任命其为保密局设计委员会委员、情报局匪情研究室少将衔副主任。
1956年更兼任司法行政部调查局副局长,特务机关还在芝山岩为他修建住宅,允许马雯娟与其同居生子,每月发放七千台币固定津贴。
这种“优待”背后,藏着国民党精密的算计。首先,蔡孝乾是无可替代的 “活情报库”。
作为台工委一把手,他掌握着地下党所有潜伏人员的代号、联络暗号与活动规律。
特务机关每次破获残余据点前,都会带他秘密指认现场,仅1950年下半年,他就协助破获 “基隆港运输队”“台中农学院支部”等17起秘密组织案。
更关键的是,蔡孝乾能精准区分“核心党员”与“外围同情者”,帮国民党实现了“精准清剿”,这种价值让蔡孝乾成为特务机关眼中“比十部电台更重要的资产”。
其次,他是瓦解革命意志的“宣传样板”。
国民党很清楚,活着的叛徒比死的更有说服力——若清算蔡孝乾,无异于自毁“宽待投诚者”的招牌,反而会让潜伏者断绝退路、拼死抵抗。
1952年,国民党印刷两万本《我的自白》小册子,封面印着蔡孝乾穿中山装的“悔过照”。
内文被纳入中学教材,老师讲解时特意强调“叛变可活,抵抗必死”。
蔡孝乾还在《中央日报》发表《告台湾地下党同志书》,通过电台喊话劝降残余人员,甚至参与编写《台湾共党叛乱史》,用“亲历者视角”歪曲革命历程。
更现实的是,国民党需要用蔡孝乾维持统治的“稳定形象”。
当时台湾社会因局势变动本就人心惶惶,要是连“投诚者”都被清算,会让所有人觉得国民党“翻脸不认人”,反而可能激起更多抵触情绪。
对那些摇摆不定的人来说,蔡孝乾的存在就是一种“暗示”:只要听话就有活路。
这种心理控制远比单纯的镇压更省力,尤其在政权还没完全站稳脚跟的时候,“少树敌、多安抚”成了国民党的现实选择。
说到底,国民党对蔡孝乾的“宽容”从来不是出于仁慈,而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算计。
蔡孝乾活着,既能帮他们扫清隐患,又能做宣传工具,还能稳定人心,这种“一举三得”的利益,远比杀了他泄愤要重要得多。
只要蔡孝乾还有利用价值,国民党就不会轻易动他——这不是对叛徒的优待,而是濒危政权为了自保做出的必然选择。
1982年10月,蔡孝乾在台北病故,结束了沾满同志鲜血的一生。
邻居们只知道他是个沉默的老人,很少有人知晓他的过往。
而吴石将军的纪念碑前,常年有人献花,他的事迹被载入史册,成为永不褪色的丰碑。
这段历史留下的追问振聋发聩:英雄为信仰献身,叛徒因背叛苟活,并非正义缺席,而是乱世中权力逻辑对道义的碾压。
蔡孝乾的未遭清算,终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实用主义的产物,却永远镌刻在革命先烈的牺牲史中,成为对信仰与背叛最深刻的注解。
参考消息:
【1】中国军网——《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读懂“100-1=0”的道理》
http://www.81.cn/xxqj_207719/xxjt/ll/10104011.html
【2】中国新闻周刊——《吴石将军最后的日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2941886591910875&wfr=spider&for=pc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