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养生:在酷热极致中守正护阳

大暑养生:在酷热极致中守正护阳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热的时节,大暑往往伴随着 “上蒸下煮” 的湿热天气,此时自然界阳气最盛,人体新陈代谢也进入旺盛阶段。中医认为,大暑养生的核心在于 “顺应天时、顾护阳气、清暑祛湿”,以下从起居、饮食、运动、情志四个维度详解养生之道。

一、起居有常:避热就凉,养阴护阳

大暑时节的昼夜温差小,日间气温常超 35℃,午后 1-4 点更是热浪最盛。此时需遵循 “子午觉” 原则:午时(11:00-13:00)小憩 20 分钟,可弥补夜间因闷热导致的睡眠不足;亥时(21:00-23:00)入睡,借助夜间相对凉爽的环境养阴。


外出时需做好三重防护:戴宽檐帽遮挡烈日,穿透气吸汗的棉麻衣物,随身携带防暑药包(含藿香正气水、风油精)。尤其要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老年人和心脑血管患者更需警惕“热射病”—— 若出现高热、无汗、昏迷等症状,需立即移至阴凉处并物理降温。

空调使用需有度,建议温度调至 26℃以上,避免直面出风口,夜间可开风扇替代空调,防止寒湿侵入关节。睡前用 40℃左右的温水泡脚 15 分钟,既能祛暑湿,又能促睡眠。

二、饮食有节:清暑祛湿,温补护脾

大暑饮食需遵循“三多三少” 原则:多清热利湿,多补充津液,多温补阳气;少辛辣刺激,少生冷寒凉,少肥甘厚味。


清暑首选苦味食物:苦瓜含奎宁能解热祛暑,莲子心可清心火,苦菊能凉血明目。可将苦瓜与鸡蛋同炒,或用莲子心泡茶,既能清热又不损伤脾胃。

祛湿需健脾利水:赤小豆、薏米、茯苓被誉为“祛湿三友”,可煮成杂粮粥;冬瓜皮煮水代茶,能利水消肿;鲫鱼豆腐汤则兼具健脾和胃与补充蛋白的功效。需注意,薏米性凉,脾胃虚寒者需炒制后食用。

补阳宜温而不燥:此时人体阳气浮于外,内里相对虚弱,可适当吃些温性食物如生姜、羊肉。民间“冬吃萝卜夏吃姜” 的说法正源于此,晨起含一片生姜,能温胃散寒、促进食欲。

需格外注意,不可贪食冰饮凉菜。冰品会导致胃肠血管收缩,引发腹痛腹泻,还会使暑湿郁积体内。建议将西瓜、酸梅汤等冷藏至 10℃左右食用,既解暑又不损阳气。

三、运动有度:惜力存气,静中求动

大暑时节运动需“避其锋芒”,选择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中医认为 “汗血同源”,过度出汗会耗伤津液与阳气,最佳状态是运动后微汗即止。


推荐轻缓运动:散步于公园树荫下,或打太极、八段锦,其中“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 两式,能健脾祛湿、疏通经络。也可尝试游泳,既能降温又能锻炼全身,但忌在冷水泳池长时间浸泡。

运动后补水有讲究,不宜立即大量饮用白开水,可喝淡盐水或绿豆汤,补充流失的电解质。若出现头晕乏力,可含服 1-2 颗乌梅,其酸甘化阴的特性能快速缓解暑热不适。

四、情志有衡:静心安神,疏肝解郁

大暑高温易使人烦躁易怒,中医称为“心火亢盛”。《黄帝内经》言 “怒伤肝”,情绪激动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静心大法三招:一是“目视绿色”,在阳台种植薄荷、绿萝等绿植,眼观绿色能平心静气;二是 “耳听流水”,播放山间溪流的白噪音,或临窗听雨,水声能涤荡心火;三是 “鼻闻香氛”,薰衣草、茉莉香薰可舒缓神经,檀香则能宁心定志。

闲暇时可练习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缓慢收紧,每次 5 分钟,能调节自主神经,降低心率。若情绪郁结,可按压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每次 3 分钟,有助疏肝解郁。

大暑虽酷热难耐,却是养生的关键节点。顺应“夏长” 之气,通过科学的起居饮食与身心调节,既能安然度夏,更能为秋冬的健康打下基础。正如清代名医曹庭栋所言:“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把握好 “清与补”“动与静” 的平衡,便是大暑养生的真谛。(晓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4

标签:养生   大暑   极致   阳气   暑热   心火   脾胃   起居   祛暑   饮食   津液   薏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