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选手与天工队选手天工Ultra(右二)在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中。 新华社记者 曹 灿摄
小顽童队选手松延动力N2在比赛中冲向终点。 新华社记者 李 贺摄
近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举行。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人类与机器人首次实现“共跑”,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20支队伍最终只有6支队伍完赛。人形机器人跑半马有多难?约21公里的长距离测试以及不间断奔跑,对机器人的多项技术都是巨大挑战。
一场比赛,映射一个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与创新图景。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走出“炫技秀场”,迈入工厂、实验室甚至家庭的想象空间,成为具身智能风口下最受瞩目的“新物种”。
创新脚步更快
作为唯一一个未更换机器人的完赛队伍,夺冠的“天工Ultra”机器人无疑是此次比赛的明星。去年4月,这款机器人的早期版本,实现了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
“我们不仅要让机器人‘跑起来’,更要让它‘跑得稳、跑得远’。”天工队发言人魏嘉星介绍。此次参赛的机器人,搭载了全新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实现对周边环境的实时感知和运动规划执行,最高峰值速度可达12千米/时。”他说。
为了让机器人“换电不掉电”,在运行状态下也能更换电池,该团队专门设计了双电池供电结构和智能电源切换逻辑。这一技术突破不仅保障了比赛续航,更将成为实验室长期测试的重要支持。
“为了参与此次比赛,机器人从结构到算法都进行了升级。”行者二号团队负责人李清都介绍,此次参赛的“行者二号”机器人,可以实现6小时动态续航,机器人采用肌腱(绳)驱动机制,在增加负载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自身重量。
据了解,成立于2023年9月的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此次派出了“旋风小子”和“小顽童”两支参赛团队,并全部完赛。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介绍,团队成员主要都是95后,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实现了多款机器人的研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表示,长期以来机器人开发以编程为基础,2022年AI大模型问世,能模拟人类的大脑,具有泛化迁移等能力,推动人形机器人这一新物种的发展。
近来,人形机器人端茶倒水、在葡萄上穿针等视频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不少人由此认为:很快可以买一台机器人当保姆了。多名业界专家对此态度谨慎。
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锐的团队,2021年入选参与中国宇航员人形机器人项目。他坦言,相比进太空,人形机器人进家庭的难度更高、周期更长。因为家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可能有老人、小孩和猫狗;不同地面的平整度、摩擦力不一,人形机器人行走时有倾倒风险。他认为,未来进入家庭的人形机器人不能是现有机械、电子结构的堆叠,而要借助新材料形成新一代的肌肉、骨骼。
在冷晓琨看来,未来进入家庭的人形机器人,必须像家电一样便宜、像博士一样聪明。他说,机器人的成本降低只是时间问题,但怎么把AI智能运用到本体上,是研究的难点。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