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北丹霞山北麓,仁化县董塘镇西北2.5公里处,有一座形似马鞍的村庄静静矗立,这便是安岗村——当地人更习惯称它“马鞍岗”。北临澌溪河,南望大石山,东接丹霞胜景,西连莲塘山与蝴蝶岭,19645亩的土地上群山环抱、林木葱郁,两百多亩荷花池在盛夏时节铺展成碧叶红花的海洋,让这座国家森林乡村更添灵秀。但比起自然风光的旖旎,安岗村更耀眼的是它身上镌刻的红色印记——这里是中共仁化县第一届县委诞生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仁化暴动的核心策源地,更是阮啸仙、蔡卓文等革命英烈用热血铸就丰碑的红色热土。

站在安岗村的思诒堂前,青砖墙、灰瓦顶的古建筑静静矗立,木质梁柱上的斑驳痕迹,仿佛还留存着九十多年前革命烈火灼烧的温度。1925年,中国革命的浪潮正悄然席卷南粤大地,中共广东区委派出一批骨干深入粤北山区开展农民运动,蔡昌便是其中之一。这位怀揣革命理想的共产党人,踏着崎岖山路来到仁化,第一站便扎根安岗村。他深知,要唤醒这片土地上的反抗力量,必须先走进农民的生活。于是,他脱下长衫,换上粗布衣裳,跟着村民们下田耕作、上山砍柴,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耕者有其田”的道理。在蔡昌的耐心动员下,安岗村的农民们逐渐明白,唯有团结起来反抗压迫,才能摆脱地主劣绅的层层盘剥。
同年秋,在蔡昌的组织筹备下,安岗乡农民协会正式成立,这是仁化县第一个乡级农会,蔡卓文以其深厚的群众威望与坚定的革命立场,当选为农会主席。蔡卓文,这位土生土长的安岗村人,自幼饱读诗书,本可沿着传统文人的路径安稳度日,但目睹乡亲们在苛捐杂税与地租剥削下“种谷的饿肚皮,纺纱的没衣穿”的悲惨境遇,他内心早已燃起反抗的怒火。农会的成立,让他找到了释放这份怒火的方向,也让他与革命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蔡昌与蔡卓文并肩作战,一面发动群众清算地主恶霸的剥削账目,一面组织青壮年农民成立自卫队,用锄头、扁担作为武器,保护农会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安岗村的革命火种,在蔡昌的播撒与蔡卓文的守护下,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阴霾笼罩全国,白色恐怖迅速蔓延至粤北山区。国民党反动派与地主豪绅相互勾结,对农会成员展开疯狂镇压,许多革命志士惨遭屠杀,仁化的农民运动陷入低谷。危急时刻,蔡昌奉命转移至外地继续开展地下工作,临走前,他紧紧握住蔡卓文的手说:“革命道路虽险,但火种绝不能灭,守住安岗,就是守住粤北革命的希望。”蔡卓文含泪点头,用一句“只要我活着,农会的旗帜就不会倒”,践行了对革命的承诺。此后,他冒着生命危险,秘密联络失散的农会成员,将分散的力量重新凝聚起来,在山林间坚持开展秘密斗争,等待新的革命契机。

作者和蔡卓文后代在蔡卓文出生地合影
1928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委员、著名革命先驱阮啸仙受省委指派,以特派员身份亲临仁化指导革命工作。这位被誉为“苏区审计事业的奠基人”的共产党人,早在1925年就深入粤北开展农民运动,对这片土地的阶级矛盾与革命潜力有着深刻的认识。阮啸仙的到来,让陷入困境的仁化革命迎来了新的转机。他乔装成货郎,穿梭在仁化、曲江、乐昌交界的山区村落,与蔡卓文等革命骨干秘密会面。在思诒堂的煤油灯下,阮啸仙与蔡卓文彻夜长谈,分析全国革命形势,制定武装暴动计划。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以安岗村为中心,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农民武装起义,推翻国民党反动派在仁化的统治。

华阳寨保卫战遗址
当月,在阮啸仙的主持下,中共仁化县第一届县委在思诒堂宣告成立,同时将各地农民自卫军整编为广东工农革命军北路第八团,蔡卓文被任命为团领导成员,成为仁化暴动的核心指挥官之一。此时的安岗村,已成为革命风暴的中心策源地,董塘镇聚集的大量煤矿工人与佃农,让阶级矛盾尖锐到临界点,一场推翻压迫的革命风暴,即将在粤北山区骤然打响。

1928年1月17日,仁化暴动的枪声在董塘镇正式打响。在阮啸仙、蔡卓文的联合指挥下,农民自卫军与煤矿工人纠察队并肩作战,手持土枪、大刀、梭镖,高喊着“打倒地主劣绅”“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向国民党反动派的据点发起猛烈进攻。起义军首先攻克了董塘警察署,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随后又直奔地主豪绅的庄园,没收其囤积的粮食与财产,全部分给贫苦农民。消息传开后,仁化全县各地的农民纷纷响应,暴动浪潮迅速席卷丹霞山周边数十个村落,安岗村成为暴动的中心区域,思诒堂成为暴动指挥部,每天都有来自周边村落的农民前来报名参军,革命声势日益浩大,最多时起义军人数达到上千人。

国民党反动派惊慌失措,迅速调集正规军与地方民团、土匪武装,多路合围暴动区域,对起义军展开残酷镇压。敌人装备精良、人数数倍于我,而农民自卫军大多是临时组建的农民,武器简陋、缺乏系统训练,但英烈们没有丝毫畏惧。蔡卓文亲自率领安岗村的自卫军战士,驻守在地势险要的华阳寨,打响了著名的华阳寨保卫战。华阳寨依山而建,寨墙高大厚实,四周悬崖峭壁,易守难攻。蔡卓文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将战士们分成若干战斗小组,交替防守,用土枪、石块、滚木顽强抵抗敌人的进攻。

敌人的冲锋一次比一次猛烈,炮弹不断轰击寨墙,硝烟弥漫在整个山寨。但在蔡卓文的沉着指挥下,战士们凭借顽强的意志,一次次将敌人击退,寨前留下了大片敌人的尸体。敌人见强攻无效,便采取围而不攻的毒辣策略,切断了寨内的水源与粮食供应,妄图将战士们困死在寨中。在艰苦的坚守中,战士们缺衣少食,每天只能靠少量野果和雨水充饥,许多人受伤后没有药品,只能用草药简单包扎,伤口发炎化脓却依然坚守阵地。蔡卓文身先士卒,白天顶着烈日巡查阵地、修补工事,夜晚则挨个帐篷安抚战士情绪,用“为子孙后代争活路”的信念鼓舞大家坚持到底。他说:“我们今天的战斗,是为了让孩子们不再受压迫,让乡亲们能吃饱穿暖,就算流尽最后一滴血,也绝不向敌人低头!”

为了保存革命火种,蔡卓文与阮啸仙商议后决定分批次突围。在一次关键的突围战斗中,蔡卓文主动承担掩护任务,带领骨干力量在寨门吸引敌人火力,为大部队转移争取时间。激战中,他不幸中弹负伤,鲜血浸透了衣衫,却依然强忍剧痛,挥舞着大刀与敌人拼杀,直到确认主力部队安全突围,才带领剩余战友趁着夜色撤入澌溪山深处。

阮啸仙在暴动受挫后,并没有被敌人的凶残吓倒。他一面组织剩余力量分散突围,保存革命火种;一面前往海陆丰苏区求援,希望能得到支援,继续坚持斗争。在突围过程中,他多次遭遇敌人的搜捕,历经千辛万苦才抵达海陆丰。但由于当时全国革命形势严峻,海陆丰苏区自身也面临着敌人的重兵围剿,自顾不暇,无法抽出兵力支援仁化。阮啸仙并未气馁,他将仁化暴动的经验与教训系统整理成文,上报给中共广东省委,文中详细分析了农民运动的组织方法、武装斗争的战术策略以及应对敌人围剿的经验教训,为后来南方地区的农民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1935年,阮啸仙奉命率部在赣南开展游击战争,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围剿”,他沉着指挥、奋勇抗击。在一次突围战斗中,为了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他主动留在最后阻击敌人,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8岁,用生命践行了对革命的忠诚。

暴动失败后,粤北地区的白色恐怖愈发严重,国民党反动派在安岗村及周边村落展开了疯狂的报复性屠杀,许多参与暴动的农民及其家属惨遭杀害,思诒堂被烧毁部分建筑,华阳寨的寨墙被轰塌多处。但蔡卓文始终没有放弃革命信仰,他带领部分突围的战士,在澌溪山深处开展游击战争,不断袭扰敌人据点,发动群众坚持秘密斗争。

此后的二十年间,无论革命形势多么艰难,蔡卓文始终坚守在粤北山区。他以货郎、樵夫等身份为掩护,背着货箱、扛着柴刀,穿梭在仁化、乐昌交界的山山水水间,秘密联络失散的党员,重建地下交通线。为了传递一份情报,他常常要翻山越岭数十里,避开敌人的层层关卡;为了给游击队运送物资,他冒着生命危险,将枪支弹药、药品藏在柴捆或货箱中,巧妙躲过敌人的搜查。许多村民都记得这位“走山串村的革命者”,他们被蔡卓文的坚定信念所感动,常常悄悄为他提供食物、掩护他躲避敌人搜捕,用朴素的方式支持着革命事业。在这漫长的地下斗争岁月中,蔡卓文与家人聚少离多,妻子独自承担起照顾老人、抚养孩子的重担,却从未抱怨过,始终坚定地支持着他的革命工作。

1947年,全国革命形势逐渐好转,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党组织指示蔡卓文前往乐昌加强地下工作,筹备武装斗争,配合全国解放进程。他抵达乐昌后,迅速与当地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在罗家渡一带秘密发展党员、建立联络点。罗家渡作为乐昌北部的重要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蔡卓文深知此处工作的关键意义。他深入当地农民与手工业者中,发动群众开展抗租抗税斗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统治与内战阴谋,很快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地下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武装斗争的筹备工作有序推进。

然而,就在革命事业即将迎来曙光之际,由于叛徒的出卖,蔡卓文的身份不幸暴露。1947年秋,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与地方民团突然包围了他的秘密联络点,蔡卓文在突围过程中因寡不敌众,不幸被捕。敌人抓到蔡卓文后,如获至宝,妄图从他口中套取粤北地下党组织的名单、联络点分布以及武装斗争计划。

在狱中,敌人先是对他进行威逼利诱,许诺高官厚禄、良田美宅,让他“悔过自新”“归顺政府”。面对敌人的糖衣炮弹,蔡卓文嗤之以鼻,怒斥道:“我蔡卓文投身革命,就是为了推翻你们这些压迫人民的反动派,要我归顺你们,简直是痴心妄想!”敌人见软的不行,便对他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烙铁烧、竹签钉、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种种酷刑轮番上阵,把他折磨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几次昏死过去。但每当被冷水浇醒,他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半个字的机密。他在狱中高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罪行,向狱友宣传革命道理,鼓励大家坚持信仰,绝不投降。他说:“革命必然会有牺牲,只要我们坚守信念,胜利就一定会到来!”

敌人见无论如何都无法让蔡卓文屈服,最终决定对他下毒手。1947年深秋的一天,寒风凛冽,蔡卓文被敌人押至乐昌县罗家渡的荒坡上。临刑前,他昂首挺胸,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枪口,丝毫没有畏惧之色。他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衫,朝着仁化安岗村的方向望了一眼,眼中满是对故乡的眷恋与对革命胜利的憧憬。随后,他高声朗诵《国际歌》,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革命一定能胜利”的口号。枪声响起,这位为革命奋斗了二十余年的老战士轰然倒下,壮烈牺牲,时年52岁。他的鲜血染红了罗家渡的土地,也永远镌刻在了粤北人民的心中。

蔡卓文牺牲的消息传到安岗村后,村民们悲痛万分,许多参与过暴动的老人忍不住落泪。他们悄悄来到澌溪河畔,朝着乐昌的方向默哀,缅怀这位为了乡亲们的幸福生活献出生命的英雄。为了纪念蔡卓文,村民们偷偷保存着他当年用过的货郎担、木桌等物品,将他的事迹口口相传,让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代代延续。

虽然仁化暴动最终在敌人的残酷镇压下失败了,但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场暴动是粤北地区土地革命时期规模最大、坚持时间最长的农民武装起义之一,它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粤北的统治,唤醒了粤北人民的革命意识,为后来红军在粤北开展游击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与组织基础。暴动中探索出的“深入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集中优势兵力、打击薄弱敌人”的作战思路,以及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的革命精神,不仅为后续粤北地区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直接指导,更丰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

而阮啸仙、蔡卓文等英烈用生命践行了对革命的忠诚,他们的事迹在安岗村、在粤北大地代代相传,成为了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阮啸仙的“审计精神”与革命气节,蔡卓文的坚定信念与牺牲精神,蔡昌的开拓精神与奉献情怀,如同三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粤北人民的心中。

如今的安岗村,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闭塞落后、饱受压迫的小村落。作为国家森林乡村和红色旅游目的地,这里的山路被修成了平坦的柏油路,革命遗址得到了妥善保护与修缮。思诒堂经过修复,恢复了当年的原貌,堂内陈列着阮啸仙、蔡卓文等英烈的照片、手稿、用过的物品等文物,详细展示着仁化暴动的历史进程;华阳寨的寨墙被重新加固,当年的战斗痕迹被精心保护,成为缅怀先烈、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蔡卓文烈士的故居也被修缮一新,屋内的陈设保留着当年的模样,那张他当年变卖田产时用过的木桌、联络同志时携带的货郎担,都被妥善收藏,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红色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安岗村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每年都有无数党员、干部、学生来到这里,走进思诒堂,参观革命文物,聆听阮啸仙、蔡卓文等英烈的事迹,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两百多亩的荷花池边,游人们驻足观赏,享受着和平年代的美好时光;山林间,村民们发展特色种植与养殖产业,开发红色旅游纪念品,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但安岗村的人们从未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英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村里的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革命遗址前接受爱国主义熏陶,听老党员讲述英烈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村里的党员干部,以阮啸仙、蔡卓文等英烈为榜样,带领村民们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他们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了集参观学习、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线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同时,积极保护村里的自然生态,让这座红色村落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生态的美度。

每年清明时节,安岗村的村民们都会自发来到蔡卓文烈士的衣冠冢前扫墓,献上鲜花与祭品,缅怀这位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英雄。来自各地的游客也会加入其中,向英烈鞠躬致敬,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思诒堂里,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们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英烈们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站在澌溪河畔,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与脚下生机勃勃的安岗村,仿佛能看到九十多年前,阮啸仙、蔡卓文等英烈们高举红旗,在马鞍岗上奋勇前行的身影;仿佛能听到蔡卓文在罗家渡临刑前的慷慨呐喊,那声音穿越时空,依然震撼人心。他们的呐喊,早已化作了山间的清风,吹拂着这片红色的土地;他们的热血,早已融入了澌溪河的流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安岗人。

仁化暴动虽然失败了,但革命的火种并未熄灭。正是这些英烈们的牺牲与坚守,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的精神,如同不灭的火炬,照亮了后人前进的道路。安岗村的红色历史,不仅是仁化县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告诉我们,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我们必须铭记历史,缅怀英烈,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

马鞍岗上的红旗,永远飘扬在人们心中;阮啸仙、蔡卓文、蔡昌等英烈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缅怀与敬仰。安岗村,这座浸润着热血与信仰的红色村落,将永远以它独特的魅力,向世人诉说着那段不朽的红色传奇,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史料来源:
1. 仁化县史志办公室. 仁化革命人物传[M]. 韶关: 韶关市党史研究室, 2005: 47-52.
2. 中共仁化县委党史研究室. 仁化暴动史料汇编[Z]. 内部资料, 1987: 63-71.
3. 广东省档案馆. 阮啸仙文集及纪念史料[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4: 208-215.
4. 中共韶关市委党史研究室. 红七军转战粤北史料选辑[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1: 89-95.
5. 仁化县人民政府. 红色故事:马鞍岗上的革命火种[EB/OL]. 仁化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8-09-11.
6. 韶关日报. 安岗村:红色基因代代传[N]. 韶关日报, 2021-05-16(03).
更新时间:2025-11-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