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发布会刚结束,一群人在闲鱼上集体“跳楼甩卖”——不是因为手机炸了,也不是因为系统崩了,而是因为他们一星期前刚买的iPhone 16 Pro,突然成了苹果官网的“幽灵机型”。
9月10日凌晨,iPhone 17系列带着“史上最贵17999元”的标签闪亮登场;上午9点,苹果官网就把iPhone 16 Pro系列、Apple Watch S10、AirPods Pro 2全部下架,动作快得像生怕晚一秒就有人发现“17其实没比16强多少”。有网友晒出订单截图:“9月3号签收的16 Pro,今天一看官网,好家伙,我这手机直接从‘新款旗舰’变成‘绝版老古董’,合着我花8999元买了个限时体验卡?”
更扎心的是客服的回应:“新品出来旧款下架是常规操作,线下门店还有库存,你可以去碰碰运气,说不定有优惠。”这话听着像安慰,细品全是扎心——“优惠”?合着我刚买的新机,一周就沦落到需要“清库存优惠”才能卖掉?这哪是买手机,这是参加了一场苹果主办的“速度与激情”:比谁的钱烧得更快。
苹果这波操作,本质上是把“计划性淘汰”玩成了“闪电战”。
以前的手机厂商好歹装装样子:旧款降价留着卖,给预算有限的用户一条活路。苹果倒好,直接把16 Pro从官网“物理删除”,连个“清仓专区”都不给。客服轻描淡写一句“性能有很大提升”,但打开参数对比:iPhone 17 Pro的A19芯片比16 Pro的A18快了10%,摄像头多了个“空间视频拍摄”,其他功能几乎复制粘贴。就这10%的提升,苹果敢把旧款直接下架,逼你花9000块买新的——这哪是卖手机,这是卖“防过时保险”,而且保费一年一交,不交就给你手机贴个“报废”标签。
更绝的是时机。9月初刚开学,多少大学生拿着父母给的钱换了16 Pro,想着“旗舰机至少用三年”;结果苹果反手就是一个“16 Pro已绝版”,直接把这群人的“三年计划”砍成“三周体验卡”。有家长在论坛吐槽:“孩子哭着说同学都笑他‘买了个过时货’,现在非要换17 Pro,不然不去上学——苹果这是把家长当提款机,把孩子当韭菜苗啊!”
官网下架的消息一出,闲鱼瞬间成了16 Pro用户的“集体疗伤地”。
打开闲鱼搜索“iPhone 16 Pro 全新未拆封”,跳出来的全是“急售!刚买一周官网下架了”“含泪甩卖,比官网便宜1000”“苹果你欠我的拿什么还”。有卖家晒出购买记录和官网下架截图,配文:“49年入国军都没我惨,至少国军还撑了几年,我这手机撑了7天就成绝版了。”
更魔幻的是价格。9月3号还能卖8999元的16 Pro,9月10号下午就有人挂7500元“亏本甩”,评论区全是“再降500秒了”“等等党胜利”。有二手商截图发朋友圈:“今天收16 Pro跟捡钱一样,上午8000收,下午9000卖,一天赚了一个月工资——感谢苹果帮我清库存!”
这哪是消费者买手机,这是消费者给苹果和二手商打工:你花8999元买新机,苹果拿你的钱冲销量,二手商再把你的“绝版机”加价卖给下一个“接盘侠”。合着整个链条里,只有消费者是那个“花钱买罪受”的冤大头。
这次iPhone 17 Pro Max 2TB版本卖到17999元,刷新了“苹果割韭菜天花板”。但点开配置表你会发现:256GB起步价5999元,1TB版本直接跳到13999元,2TB版本17999元——苹果的定价策略比芯片制程还精密:想要大内存?行,加钱;想要Pro Max?行,加钱;想要“不被下架的安全感”?不好意思,明年18出来,17照样给你下架。
有网友算了笔账:2015年的iPhone 6s还能流畅刷抖音,2025年的iPhone 16 Pro却连官网都待不住。不是手机性能不行了,是苹果不想让它“行了”。就像客服说的:“S11手表和AirPods Pro 3性能提升很大,所以替代了旧款。”可问题是,S10和AirPods Pro 2发布才一年,难道一年前买的耳机和手表,现在就成了“电子垃圾”?
更讽刺的是“环保”口号。苹果一边说“减少电子垃圾”,一边逼你一年换一次手机;一边取消充电器说“为了地球”,一边把2TB版本卖到17999元——合着环保是消费者的事,赚钱是苹果的事?
客服说“线下门店还有很多库存,应该会有很多优惠”,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官网下架是为了逼你买17,线下留着16 Pro是为了收割那些‘不想花冤枉钱买17’的人——反正不管你买哪个,钱都得进苹果口袋。”
有记者走访北京某苹果直营店,发现16 Pro确实摆在货架上,标价8999元,但店员会“好心”提醒:“现在买16 Pro不划算哦,17 Pro的A19芯片比A18快30%,摄像头还支持8K视频,你再加1000块就能买新的,用三年都不过时。”——好家伙,昨天还说16 Pro是“新款旗舰”,今天就成了“不划算的旧款”,苹果的话术比川剧变脸还快。
更绝的是“折抵换购”。官网显示,用iPhone 16 Pro折抵换购17 Pro,最多能抵5000元——合着我8999元买的手机,一周就贬值3999元?这哪是折抵,这是苹果在收“智商税违约金”。
从iPhone 15到16,苹果用了一年;从16到17,苹果还是用了一年。但消费者的换机周期,早就从“18个月”拉长到了“36个月”。有调研显示,2025年中国用户平均换机周期已达3.2年,可苹果还在坚持“一年一迭代,半年一阉割”——不是用户不想换,是苹果的“创新”撑不起用户的“换机欲望”。
就拿iPhone 17来说,除了“钛金属边框”和“空间视频拍摄”,你几乎找不到它和16 Pro的本质区别。所谓的“性能提升30%”,在日常刷抖音、聊微信时根本感知不到;所谓的“8K视频”,1TB内存才能存3个小时,普通用户买回去只能当“摆设”。有数码博主吐槽:“现在的iPhone发布会,就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翻来覆去就那几个卖点,全靠‘下架旧款’制造焦虑。”
更荒诞的是“绝版”这个词。以前说“绝版”,是因为产量稀少、设计经典,比如iPhone 4s;现在苹果说“绝版”,是因为“我不想卖了”,比如iPhone 16 Pro。这种人为制造的“稀缺性”,本质上是对消费者智商的侮辱:你花大价钱买的不是手机,是苹果给你颁发的“限时尊贵认证”,有效期一年,过期自动作废。
苹果官网下架16 Pro后,二手平台的数据直接“爆表”:转转平台iPhone搜索量暴涨150%,16 Pro商品页访问量上涨200%。有二手商直言:“每年苹果发布会都是我们的‘丰收节’,新机涨价,旧机降价,两头都能赚。”
但狂欢的背后,是普通消费者的“血泪史”。有网友晒出聊天记录:“2024年买的iPhone 15 Pro,今年想换16 Pro,结果17一出,15 Pro在二手市场直接跌了2000元,16 Pro又被下架,现在手里的手机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弃儿。”
这就是苹果的“生态闭环”:用“新品高价+旧款下架”逼你买新,用“二手贬值+折抵换购”让你离不开苹果生态。你以为自己在“追新”,其实是在给苹果的“套路帝国”打工——毕竟,从你买第一部iPhone开始,你就成了苹果的“长期饭票”。
面对苹果的“套路三连”——“高价新品+闪电下架+二手贬值”,普通消费者真的只能任人宰割吗?
其实未必。如果你不是“数码发烧友”,完全可以避开“首发期”:等3个月,第三方平台会降价;等6个月,官翻机会上架;等一年,下一代“绝版机”就会出现。就像网友说的:“苹果的手机,买旧不买新,买中配不买顶配——反正明年都会被下架,何必花那个冤枉钱?”
更重要的是,我们该重新定义“需求”:手机的本质是“工具”,不是“身份象征”。当苹果把iPhone 17 Pro Max卖到17999元时,我们更该问自己:“我真的需要2TB内存吗?我真的需要8K视频拍摄吗?我真的愿意为一个‘不过时’的标签每年花一万块吗?”
毕竟,真正的“尊贵”不是用最新款手机,而是不被消费主义绑架的清醒。就像那些在闲鱼上甩卖16 Pro的网友,与其哭诉“被苹果坑了”,不如记住这个教训:下次苹果发布会,先别急着下单,等一个星期——说不定你想买的“新款”,下周就成“绝版”了。
最后,送给苹果一句话:与其把心思花在“如何下架旧款逼用户买新”上,不如好好琢磨一下“如何让用户心甘情愿地换机”。毕竟,套路玩多了,早晚会被消费者反噬——就像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问:“除了iPhone,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
答案是:当然有。至少,安卓手机不会让你刚买一周就成“绝版”。"
更新时间:2025-09-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