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酒”到“卖生活”:赤水河谷这场酱酒对话,藏着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破局密码

10月28日下午,“赤水河谷九月九・第三届遵义酱酒节”在衡昌烧坊酒庄开幕,这场以“酿造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活动,不只是一场行业盛会,更像是一次酱酒产业的“头脑风暴”——开幕式前的“圆桌对话”上,四位行业大咖围绕“酒旅融合”“消费转型”“生态构建”展开的讨论,句句都是干货,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拆解这场对话里的关键信息。

核心焦点:别只盯着“卖酒”,消费者要的是“情景价值”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秦书尧一开口,就点破了当前酱酒行业的一个关键问题:很多酒企做酒旅、搞体验,还停留在“我想让消费者看什么”,而不是“消费者真正喜欢什么”。

他举了个很实在的例子:一些企业设计的体验路线,满是“12987工艺”“酿酒流程”的专业讲解,但消费者记不住、没兴趣——大家来这儿,不是为了上一堂“酿酒课”,而是想找个能放松、有共鸣的场景。秦会长说,关键要给消费者“情景价值”,就像设计一个小故事、一出小剧,让他们走进来就被带入情绪,比如有的体验店从进门开始就讲品牌故事,用表演、场景还原让消费者有代入感,这比单纯的“卖场式讲解”管用多了。

这一点,其实戳中了行业转型的核心:现在的消费者,买的不只是酒,更是酒背后的生活方式。你得让他觉得“来这儿一趟,不光带走酒,还带走了一段有意思的回忆”,这才是从“卖酒”到“卖生活”的关键。

衡昌烧坊的破局思路:不做“工业旅游”,要造“24小时美好生活样板间”

环球中心、衡昌烧坊创始人邓鸿的分享,让我看到了酒旅融合的另一种可能——他不想把衡昌烧坊酒庄做成传统的“工业旅游景点”,而是要打造成一个让高端消费者愿意停留24小时甚至更久的“美好生活空间”。

邓鸿的思路很直白:先想清楚“消费者要什么”。他说自己喝了50年酒,深知现在不缺好酒,缺的是“有个性、有文化、有调性”的品牌。所以衡昌烧坊做了两件事:

一是造“反差感”。酒庄里建了当代艺术中心,把艺术、酿酒作坊、酱酒文化放在一起,让消费者从“满是酒厂的茅台镇”走进来,突然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高级感”——就像他说的,“大家舟车劳顿来这儿,是想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二是做“情绪价值”。不刻意设计“参与环节”,而是把场景做足:夏天来能避暑,晚上有氛围灯光,住的酒店像法国南部的度假屋,还能带着客人去周边的原始乡村开车、去帮扶村感受风土。甚至下个月要开一门课,把“四渡赤水的战略”和企业管理结合起来——这些看似和“卖酒”无关的事,其实都是在给消费者“放松、开心”的理由。

最实在的是,这种思路已经有了效果:4个月来了3000多个老板。这说明,当你把“生活场景”做透了,“卖酒”反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同程旅行的启示:怎么让年轻人爱上酱酒?用“他们的语言”做转化

同程旅行政府合作部CEO曹帅的分享,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酒旅融合怎么吸引年轻人?他的答案是:用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把“抽象的酱酒文化”变成“可体验的产品”。

曹帅举了个“机票盲盒”的例子:一个机场流量不足,同程就把机票和当地的酒店、体验券、文创产品打包,一张机票附赠420元的旅游产品,两个月就多卖了十几万张票。这个思路放到酱酒上同样适用:

比如做“酱酒盲盒”,把小瓶酒、酒庄体验券、酱酒美食攻略打包,让年轻人买盲盒的同时,愿意来酒庄看看;比如用VR技术还原“高粱从萌芽到酿酒”的全过程,让年轻人不用听复杂的工艺讲解,就能直观感受酱酒的诞生;再比如结合红色文化,讲“赤水河边上的匠人故事”,年轻人对祖辈的奋斗史感兴趣,自然也会对故事里的酱酒产生好奇。

曹帅说,现在的年轻人旅游,不再是“上车睡觉、下车看景”,而是要“可互动、可传播”——你得让他们能拍朋友圈、能发抖音,让“去酱酒酒庄”变成一种“社交货币”,这样才能真正触达Z世代。

平衡的艺术:专业文化怎么“说”给大众听?

贵州省酒文化研究会会长梁正的分享,解答了一个行业痛点:强调酿酒技术和历史文化,怕大众觉得枯燥;过度简化,又怕文化失真,怎么平衡?

梁正给出的办法是“转化”:把专业的东西“翻译”成大众能懂、能感受的形式。

比如用“演绎”代替“讲解”:让演员扮成酒师、匠人,给游客讲赤水河两岸酒坊的故事,比单纯的“展板介绍”生动多了;比如用“美食”拉近距离,开发“酱酒相关的菜品”,让游客“吃着美食、品着酒”,自然就接受了酱酒文化;再比如用AR/VR技术,让游客在打卡点就能看到“酿酒的全过程”,不用懂“12987”,也能感受到酱酒工艺的复杂。

梁正说,酒旅融合的核心是“让消费者从旁观者变成亲历者”——当游客能亲手摸一摸高粱、能听匠人讲家族传承的故事、能住下来感受酒庄的夜晚,他记住的就不只是“这酒好喝”,而是“这段旅程很美好”,这样酱酒文化才算真正传出去了。

终极追问:遵义要成“世界酱香生活目的地”,还缺什么?

对话最后,四位嘉宾被问到两个终极问题:当遵义成为“世界酱香生活方式目的地”,最动人的画面是什么?又该怎么构建“美美与共”的产业生态?

秦书尧说,关键是“每个酒庄都做自己”,不用千篇一律,发挥各自的优势,有的做文化体验,有的做休闲度假,合在一起就是“多元的酱香生活”;曹帅用四个字总结:“好玩、玩好”,不管是高端消费者还是年轻人,来了能开心、能留下回忆,就是最好的画面;梁正则强调“多方合力”,政府、行业组织、酒企、居民一起努力,才能把“酱酒生活”做得可持续。

其实说到底,从“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到“世界酱香生活方式目的地”,差的不是“酒的品质”,而是“生活的温度”——当外来游客能在赤水河边上喝着酱酒、看着夕阳,能去乡村感受风土,能和匠人聊聊天,能把这段经历变成“想分享的故事”,那遵义就真的成了让人向往的“酱香生活目的地”。

这场圆桌对话,其实是酱酒行业的一次“觉醒”:不再只盯着“产能”“销量”,而是开始思考“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从“卖酒”到“卖生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把每一个场景、每一次体验都做细、做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颖 徐春燕

编辑 蒋洪飞

二审 孟锦群

三审 潘树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美食   赤水   河谷   密码   行业   消费者   遵义   匠人   年轻人   关键   故事   机票   场景   游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